昨晚,有位伙伴在微信上问个人战略的问题,稍作互动后,才知道是三年前在某地某课程中的一位学员。
沟通交流后,惊讶于他对三年前课程的复盘能力和反思能力,仿佛他又帮我回味了一次课程要点。很快我们就共识了他的战略突破点:“知道是一流的,精准践行却几乎没有;看准就要精进!精进的干正确的事,才是王道”!
伙伴的互动提醒了精进中的我,也触动着“知而不行”的他,让自己再次觉察到种子开花的反哺力,付出利他就是真正的营养自己,真的是“教学相长”,伙伴同行太重要了。
突破个人成长的问题是什么?重点不能在问题层面解决,而是要在决定问题的层面解决,或者直接回到树根的夲质去解决,这三种层面的面对可能就是普通人、高手及圣贤的差别了。
普通人总是盯住问题不放,要么往死里整别人,要么就是愧疚的让自己陷入低能量,对问题恐惧而慌乱,甚至为了掩盖问题而忙碌不堪。高手则寻找决定问题的元素,举一反三的逐渐突破,有解决问题的乐趣,虽忙却颇多乐趣。
而近乎圣贤的人则懂得“改过自新”,尝试返朴归真,把重心不是执着在“过”上,而是“过能改,归于无”,以“改”为乐,与“过”和谐相处,甚少“文过饰非”,也不会犯“倘掩饰,增一辜”的毛病。

阳明先生曰:“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意思就是说,当人犯了错误时,若常在“过失”上花功夫,就好像修补破旧的甑(瓦罐),必然会多有文过饰非的干扰。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抓住过错不放”,与过错一起“阵亡”了。面对“过错”,宜“改”,宜“内省不咎”,宜“正精进”,宜“见相不住相”。
昔舜时时反思自己“不够孝顺”,则念念行孝终成孝德典范,就是在“改”和“正”上精进的榜样。反之,舜的父亲瞽,则始终认为舜属“不孝”而耿耿于怀,常认为自己是“慈父”的典范,就活在了“过失”中,与“病”同伍却盲然不知。
瞽的案例,暗喻过份盯住过失的“肓”者,而舜的启迪,明示了“改”过者的“顺利”,圣贤良苦用心,岂不感恩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