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四合院之人间烟火

作者: 805e89a16e34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16:11 被阅读8次

    "住惯了地上的高楼大厦,你是否幻想过有一天体验地下的人间烟火?"

    住地下?听起来匪夷所思,却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往日的真实写照。

    这便要从黄土高原和窑洞解不开的联系说起。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居民,修建窑洞的本事自古就令人叹为观止,不但“地上盖”,而且“地下挖”,这才有了地下民居——地坑院

    《诗经》里早已有了对地坑院的描述:“陶复陶穴”,因此也有了“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的奇闻。

    地坑院,是河南三门峡特有的建筑形式,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三哥家就在三门峡,人总是有乡土情结的,离乡在外多年,每次踏入家乡的这片黄土地,内踏实和亲切总是油然而生,这里是根,有家,有情结。

    “平地掘坑,四壁凿洞,依穴而居。”这里的先民用人类看似看似柔弱的力量,实现了黄土地和民居的最融洽结合,在这片栖息地上,世代繁衍。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连通了地表和地下,卧于大地之中。

    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仿佛将天地之合的缩影尽收眼底,体现出方圆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它是人类民居建筑史上的“活化石”,仿佛象征着千年来,人们把土地和自然命理融为一体,也象征着人类骨子里的柔软和坚韧。

    黄土高原上类似这种窑洞很多,部分考虑到坚固耐压的需要,形状都是圆拱形。院洞深,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可谓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适宜人居住。

    因此,窑洞也被当作「天然储藏室」,居住在这里的人会把粮食和杂物堆存在此。即一窑居住用、一窑存放食物、一窑放家具、一窑做厨房。

    厨房在窑内,烧火却在窑外。

    为了方便烹饪食物,这里的人们把火和热运用到极致,发明了「穿山灶」。所谓穿山灶,指的是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越往上,灶温渐弱,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

    穿山灶

    而粮食的储存就更具巧妙。存放粮食的窑洞专门开有与地面相连的通道,俗称“马眼”,窑院之上,在平地晒麦打麦,麦子打完,地坑院的居民便直接将粮食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方便省事。

    居民日常所食水果、蔬菜也会分窑放置,最具有窑洞特色的,就是——柿子醋

    霜降前后,人们从这黄土塬上采下野生的柿子运回居所,将柿子清洗阴干,放入窑洞内的大缸封盖,等来年端午节开缸进行老祖宗留下的“九投三淋”传统手艺淋醋,淋醋结束再放窑洞窖藏储存,等上一年,再开缸用醋。

    来年,存贮在地下的柿子醋久经地气滋养,醋的色、香、味,都依着四季变化而生,所以成佳品,如此,人们便将这传统醋艺深深扎根,代代相传。窑洞酿醋便在这一方土地上留存,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窑院文化,除了穿山灶、窑洞柿醋等特色,还保留着很多原始而古朴的元素,如锤草印花,如河南梆子、如剪纸,如澄泥砚......

    锤草印花

    每一种文化,背后都有一部文明史。

    站在地坑院的边缘,自上而下望去,像是雕刻在地上的“回”字,回,只一字,便道尽了他乡游子的心中事。

    三哥便是其中一位,离乡数年,年龄渐长,事业日佳,乡愁就越浓。愈演愈浓的乡愁仿佛都变成了味道,除了难以割舍的人情味,还有对家乡那味柿子醋的执念。

    时间一直都是我行我素,转瞬既逝,从不给乡愁一处居所。就连这坛酸香柿子醋,也被人们遗忘在角落,传统的酿造技艺几乎消散于历史的浪潮中。

    年少时的记忆,已经怕是再难寻见。但传统文化的转变和传承,总有一天会在冲突中,使得快餐品的快意食感,被健康美食带来味蕾体验而取代。

    地坑院,窑洞文化,是记忆,是乡愁,也是游子深入骨髓的精神寄托。工匠精神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恰恰都在传统技艺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地下四合院之人间烟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zc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