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纯青也未知——水木诗社

作者: 水木心艺 | 来源:发表于2021-08-03 20:20 被阅读0次

    死亡,于中国人而言是个极其忌讳的字眼。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试图予以回避。然而,有生必有死,不管你说不说,死这件事总是要发生。而西方恰好相反,“向死而生”是马丁•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其试图通过死的强调,来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然而,中国圣哲也并非完全无视死这一命题。道家似乎比儒家更喜爱探讨死这件事情,“置之死地而后生”几近“向死而生”,遗憾的只是一种策略而已,尚缺乏形上之思。而正统的中国诗人无不以儒者标榜,唯有一些失(无)意于仕途者,反倒显露出道家的本真。陶渊明无疑是一个窥得生命本质的豁达的读书人,更拟挽歌辞曰“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今天,有一群自命“潮汕诗人”的后来者,竟也效法起陶渊明纷纷自拟悼亡诗,可喜可乐,可歌可贺!其实,死亡不是一件事儿,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亡,是个形而下的结束;死,是个走向形而上的过程。而敢于直面死的潮汕诗人,兴许能步吾邑先贤饶宗颐先生创制的“形上词”的后尘亦未可知哉!

    各位看官,我敢写,您敢看吗?我有生之酒,您有死的故事吗?无妨一起唠唠……

                              ————无预

    自悼诗

    /无预

    无预生来不计年,

    命轻难换一毛钱。

    牛头马面都嫌弃,

    自掘坟茔自在眠。


    关于死亡

    /罗晓林

    长在红旗热血年,

    新生过后又新冠。

    欲知后事如何好,

    瘦骨钻石黑洞边。

    不懂诗文不懂钱,

    咖啡红酒两杯贪。

    阎王驾到请茶去,

    浓泡一壶饮九泉。

    生死弟兄同道行,

    潮升潮落躺平听。

    安魂曲又欢乐颂,

    自卷循环天籁声。

    生生死死半帆风,

    浅唱深吟何不同?

    不识碧波升降调,

    只缘身在碧波中。

    火葬场中话语实,

    此人唯有性情诗。

    可惜绝句同腹烬,

    炉火纯青也未知。


    自悼诗  步无预诗韵

    /刘洪亮

    落地新声盼永年,

    无留宦海不贪钱。

    诗书乐业平安里,

    气尽归天自永眠。


    偶题  依韵无预《自悼诗》

    /俞梅

    半生忙碌半生闲。

    有意诗词无意钱。

    丧我存真依水木,

    离乡找家何处眠。


    偶题

    /唐功南

    自悼何如自擂高,

    自吹最好酒来浇。

    天涯海角曾去过,

    壮志凌云冲九霄。

    自悼何如自擂高,

    自吹最好酒来浇。

    少年壮志冲霄汉,

    老去仍然江湖飘。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代后记

    春天的某天早上,7点,一睁开眼,打开手机,最先看到的是孩子发来的一条微信:你那里有适合当遗像的我的照片吗?我一下子懵了。天哪!昨晚我已经认为自己悲催到极点了,不至于还有更悲惨的事件吧。我赶紧查看了时间,是昨晚23:05发过来的。

    虽然我的理性思维告知我:不会出现你担心的事情,但是我的想象力可不受理性的控制,各种可能发生的后果象潮水一样汹涌而来出现在我的意识里,缠绕孩子前一阵和女朋友闹别扭,以及近日很多高校发生学生压力过大的负面新闻。

    我立刻打电话,孩子手机关机。我只能先微信语音孩子:你现在在哪里?又联系了孩子的女朋友,也是关机,我也只能先语音留言。又立即联系家人,让在京的家人立即去孩子所在的学校看看怎么回事。在还没得到回复的时候,我想要联系孩子的辅导员,才发现孩子大三了,我还没有孩子的辅导员的联系方式,于是我赶紧上网查到了校园网,通过校办的电话,问到学院院办的电话,查到了孩子所在专业的辅导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一路畅通,我联系到了辅导员,大致说明情况,辅导员说,没听说有事啊,今天上午没课,我去他们宿舍看下。十分钟后,我得到辅导员的回复:没事。原来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老师给布置的作业,需要每个人设计自己的墓志铭。孩子为了让自己的作业更有表现力,于是就想着配一张合适的照片。

    虚惊一场,我长舒一口气。在此过程中,我颇为学校医学部的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感到高兴,因为我电话打到的是院办,他们并没有把我推到学生处,而是直接帮我查到了辅导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这也是我多年来在高校做行政工作中一直坚持的原则:首问负责制。来找我的学生家长,不管是否属于我的业务,我都会耐心全力帮助。

    轻松的状态下,我联系了医学伦理学的教授,大致说了情况。教授很惊讶,介绍了他布置作业的初衷,就是针对目前中国缺乏死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说给好几届学生都布置过这个作业,学生反响还不错。但是没想到会出现你这种情况,还说以后会注意,布置作业时要考虑更周到一些。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是一直缺席“死亡教育”这一课。《西藏生死之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我很欣慰我们的医学院已经开始注重这个问题了。

    确实如此,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我记得小时候,尤其是逢年过节,长辈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告诫小孩子们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于是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导致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可是这时的肤浅思考往往不足以应对死亡带来的慌乱。

    这十几年来,我陆续经历过好友和亲人的过世,莫名的痛苦难以排解,才开始不得不思考这个无法回避的人生问题了。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随着对死亡的了解和理解,我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一秒。史铁生曾说过: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法国当代哲学家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所以我将死亡纳入到我研究的课题之中了,我认为这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课题。这样到了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容地对自己说:这次的生命历程到终点了,可以安静地离开了。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封面以前和封底以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我希望我的故事是一本诗集,所以我一直在致力于赋予我的人生以空灵唯美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炉火纯青也未知——水木诗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gq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