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诗经》与《楚辞》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的诗篇大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时间跨度长度约500年,其作者佚名,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160篇,《雅》有105篇,《颂》有40篇,总计305篇。
《诗经》原名为《诗》,孔子多次提及此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也沿用了这一名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五经,自此《诗》改称为《诗经》。
《诗经》三百余篇作品来源于民间歌谣和贵族创作。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周朝采诗官都会去民间收集歌谣,从中精选优秀作品,乐官再将其谱曲、演唱,天子欣赏后,根据作品中表现的民间疾苦与欢乐,作为施政方针的依据。这类作品占据《诗经》的绝大多数。
《诗经》收录的另一部分作品是周代贵族文人所作,如《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唐风·蟋蟀》疑似与周公旦有密切关系。
由于《诗经》绝大多数作品来源于民间,基本通过百姓真实生活的再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比如《周南·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四言短诗脍炙人口,传颂千载,歌颂了青年男女美好的恋情,正是当时人们对爱情渴望与追求的真实反映。
再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此诗形象地把剥削者比作肥硕、贪婪的老鼠,表达了劳动者对剥削者的痛恨。
《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展现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方方面面,直接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抒发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具体现实主义创作的鲜明特征,被后世当作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二、《楚辞》
楚辞,也作“楚词”,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他创作的抒情长诗《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离骚》问世后,受到文人的普遍称颂,后世争相仿效这种诗歌形式,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这种诗歌样式逐渐发展为一种很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西汉刘向将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等人的楚辞作品收录成集,命名为《楚辞》。
《楚辞》共十七篇组成,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其楚地特点明显,包含方言特色和韵脚,语言极其华美,感情更加浓烈奔放,意蕴含蓄隽永,为后世文人所瞻仰。
如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塑造了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高洁品质的形象,大量采用想象、夸张、比兴手法,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将诗人的斗争历程和思想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楚辞》这部诗歌总集每一篇都打上了深深的浪漫主义特征的烙印。
……
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现实主义的《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浪漫主义的《楚辞》。
《诗经》与《离骚》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