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是对上文“在止于至善”一句的进一步阐发,曾子告诫大家,治学者要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即明明德,最终需要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至善之地,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知止,这是基础的基础,其实就是立志,心中有理想,有目标,而且知道视听言动的规范在哪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人君宜仁不宜暴,人臣宜敬不宜慢,人子宜孝不宜逆,人父宜慈不宜苛,交友宜信不宜背。
如何才能立志?格物致知,回归天性。
朱熹解释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听起来仍然比较抽象,而且似乎难以与上下文联系起来。
我这样理解:止,目标、理想。定,指方向、道路。静,不妄想。安,坚定,坚守。虑,指既定框架内的探索。得,实现理想。
打一个比方,我的理想是穷困山区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如果这个理想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是知止,是真“知”。
因为是发自内心的,非做不可,那么就有了坚定的方向,所思所行都以这个方向为指引,这就是有定。
方向明确以后,就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于如何才能是山区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是能静。
真正专心于既定的目标、方向,就不会被其他的因素所干扰,比如同学、朋友发大财了,做大官了;或者有待遇优厚的其他岗位向你招手;或者被人耻笑;或者遇到实际的困难等等,毁誉荣辱贵贱,都不能使你动心,这就是能安。
安了以后,才能全心全意地思考实现理想、目标的路径和手段,或者捐款、或者支教、或者建希望工程、或者开办学校、或者培训乡村教师等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解决困难,这就是能虑。
这一切都做到了,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理想,但一定能为这项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能得。治学以大学之道,不一定必然能成为圣人,但至少可以成为士人、君子,这就是治学之得。
显然,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讲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后”表示一种逻辑关系,没有定就没有静,但有了定,不一定能静,以此类推。
知止的功夫在格物致知,定静安的功夫在诚意正心,虑的功夫在修身,得,即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读大学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