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至诚读书会活动,读《传习录》中的黄直录部分章节,即《致良知》一书中的47.1、47.2、47.3、47.4。
这些章节的文字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我分享读后感如下:
这些文字既反映出王阳明的历史局限性也呈现出王阳明智慧的方面。
王阳明认为人生而知之,这已经被现代科学否定了。
王阳明说:“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他并没有说明私欲是如何障碍、什么时候障碍的。
“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按字面理解,致良知是学习或者研究,有向内的感觉,而去尽则是向外的感觉。
有关天的比喻其实是具体和整体的比喻,但将具体与整体混为一谈了;一节之知和全体之知的比喻关系也是一样。
王阳明对“发愤忘食”和“乐以忘忧”的解释很到位,确实比朱熹的“得不得”要好。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和后面以种树浇水打比方都是说明因材施教的正确性。这是王阳明智慧的呈现。
补充:探讨“无善无恶心之体”中的“善”和“止于至善”的“善”是一字多义的关系,前者表示好坏,后者表示某一个程度(刻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