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听了张祖庆《祖父的园子》一课。在本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捕捉文章重点信息;运用摘录法、圈划法,归纳、提炼文本重点信息,学会长文短读;
2.借助视像化、体验式朗读,感受萧红文字的独特魅力,在读中体会作者如何借助侧面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感情,初步体味萧红文字独特的“阳光味道”,激发进一步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与热情;
3.通过“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的全新解读,建构自由明亮的儿童精神家园。
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并不陌生。所以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多地关注到了张老师“多样阅读方式”的运用,来达成对教学目标的预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朗读”“默读”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这个在各学段教学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本节课中,张老师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扫读:一开课,张老师便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一个简洁的目标,让学生直达目的。此时的读,只是走眼不过心,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把注意力拉到了文本上。
默读:学生在找出描写园子的第一、十六自然段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把本段文字读成四个字,你会选择哪一个,请圈出来。”来默读,让学生由刚才的过眼转入到走脑,在默读中了解到作者运用“动态描写、侧面描写和特写镜头”,巧妙的突出了花园没,学会了在读中思考。
指导有感情朗读:学习第一段,老师只针对“蜜蜂”这一特写镜头进行了朗读指导,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范例,也在读中一次次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
范读:张老师把范读放在了第十六自然段,但也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朗读,让学生体会了什么是“自由”,园子里的花是怎样的自由开放的。
体验式朗读:承接上面的范读,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张老师一个“请你来当园子里这些事物的代言人,读出它们的自由”的要求,彻底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些代言人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过程是欢快的,更是自由的。
合作读: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在老师的领读中更契合院子里这些植物的生命特征,更巧妙领会作者表达“一切自由”的感情。
除了这些,齐读、指名读、自读、跳读等形式不时穿插其中,让整个会场书声琅琅,也让文字中可见的“眼中园”在学生的读中走进了作者的“心中园”,和作者一起畅想“梦中园”。
本节课中,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把文中物活脱脱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正是在这节课中,张祖庆老师带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仅仅满足于“为阅读而阅读”看到作者的“眼中园”,更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要“从阅读中学习:学习写作方法、学习情感表达技巧”,从而让我理解了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中提到的:“‘理解’分为三种状态:表层编码——篇章格局——情景模型”,以此达到高层次的阅读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