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4题:学生错误多出现在第二段的25分钟,题目没有明确给出分数,结果部分学生就写了1/5,刚开始一直难以理解,一半多清楚了,不就是1/2吗,可他们怎么会想到1/5?后来才发现,第一次走了2/5,而2/5的一半 不就是1/5吗?想到这里,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这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太……
第5题,初次接触,学生一定是被题目的描述绕晕了。果汁喝掉了一些,再加入水,此时我怎么能分清楚果汁和水各是多少呢?可当我们选择以“水”作为突破口,只算加入的水一共有多少时,题目就变得清晰了很多。可是,总是会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学数学就是靠背题型,记模型,因此,今天讲了这个题目的结论是果汁和牛奶一样多,他们就记住了,这类题目都是一样多。殊不知,比较果汁和水的多少,是要看加水量的多少而确定的。
2、
此题是学习了分数和小数互化后的练习题,旨在巩固互化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同一数线上的一个点,既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进而理解到分数和小数是同一个数的不同表达形式。应该说,这类题目并不难,但仔细观察会发现,0.7后面的那个数,学生的错误率会非常高,因为0.7到0.8之间是平均分了5段,学生看到这里只取了1段,马上会填0.71,但实际上却忽略了此类题目的关键:每段表示多少?因此,此题需要着重讲评。
3、
此题其实并不难,与其说是考查某一数学知识点,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看到这么长的一段话,估计就有一部分学生被吓到了,再读题目,好像说的事情自己在生活中也不常接触,而且有些信息学生由于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弱,根本就难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有哪些,更不用提数量之间的关系了。于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我写出来不挨骂就可以了。简单看了一下,两个班合起来正确率还不足20%。这也反应出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关注题型的训练,而忽略了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当然,也反应出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
4、计算中的易错题:
此题应该是错误率最高的题目了。看到3/4和1/4,本能地想到要凑整,却忽略了“万事万物都有规矩”,加减法计算中的括号也不是想怎么加就怎么加的。即使在课堂上已经针对此题多次展开辨析和讨论,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先算后面的加法。这也应该是简便运算的影响下所造成的一种负迁移吧。
同样,类似的题目如果是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如10/9-0.8+0.2之类的题目时,错误率会更高。
关注到这个题目,是在一次练习中,练习题选自一本教辅资料。当时做这些题目,主要就是想巩固一下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没想到这个题目的错误率出奇的高,仔细一看,才发现了端倪。原来,学生都把7/9-2/9算成了加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也许我们会说学生不认真审题,包括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这么认为,把减号看成了加号。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出现此种错误,固然会有不细心的因素在,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学生对于简便运算的原理理解不透彻,当然还有一条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掉的原因,就是来自我们教师自身。以我自己为例,在做简便运算的练习时,我多会出现如下类型的练习,很明显,这些数据的特点就是能够凑整,而学生长期在这种思维形式的影响下,必然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简便运算大多都要凑整,这样才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于是,看到7/9和2/9,就不假思索地凑成了1。实际教学中,类似这样的现象应该还有很多,这也是“熟能生笨”这一说法的渊源吧。
x'e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何通过我们的教学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形成数学的思维,掌握数学思考的方式,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只会做题的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