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零星找的点资料,发现中国最发达的两个城市——上海和香港的基础教育还处于原始、无奈的竞争当中!以上海为例,其模式被描述成这样的:“在上海,背负极高期望并成绩出色的孩子,有个名字叫‘牛蛙’。通常而言,一只标准‘牛蛙’的升学路线是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公立高中→重点大学。”
为了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不仅小孩要参加各种培训,连家长也要参加,比如奥数,这样可以更好地辅导小孩的家庭作业。有人这样形容:“学奥数的中年人,眼看着发际线朝向天际,奥数题还没做完,其他补习班的头发都不够掉了。想着要不要去植个发,向天再借500年,又是一条有头发的好汉。”
无数家庭在竞争中失败,那个挫折感鲜明地反映国人的心态,有人是这样形容的:“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而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这是一个在中国高级研究院的退休老教授说的,可见高学历和能力也摆脱不了面子的束缚,同时对教育也是束手无策!
至于香港,似乎更疯狂,小孩参加的任何培训班都要拿到证书,就为了升学时有证件,以至于香港兴起各种奇葩的培训班,比如教小孩系鞋带,甚至洗澡!
这里引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第一,不论个人的能力有多强,首先很难摆脱文化的束缚,比如那个老教授的面子心态居然那么严重;其次,个人的能力只是个人的,绝对不可能直接复制到后代身上,或者说教育小孩是一门独立的学问,跟个人的状态没有决定性。反过来说,人们一般只管自己能力的发挥,基本不管这种能力的获得过程以及原因,比如牛顿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对物理那么感兴趣,以及如何解决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即是说,他无法把他的状态传给下一代,比如他的学生。
第二,教育牵涉到人的方方面面,或者说人是一个综合体,不可能只顾及单一的某个方面,需要全盘考虑;反过来,人的状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需要全盘考虑。由于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即现在的教育方法要让小孩能够适应十几年之后的社会,因此,教育就不能够以现在的社会状态为导向,而是以绝对的发展趋势为导向,或者说要站在一个绝对的角度来做教育,即从超文化、超现实制度等等来获得一个绝对性的认识和方法。如果做到这样,那教育带来的效果也是绝对的,即产生颠覆性效应,既不会被文化吃掉,如那位老教授,反而还能引领新文化的产生。因此,教育大有作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家应该是所有“家”中最厉害的,因为他不仅要有超文化和超现实的理论认识,还要通过习得知识技能训练出思维方式,然后还要对自己成长的过程加以详细分析,最后再来“复制”下一代;也因此,教育家可以说是缓慢的改革家!
而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或者说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即要构建一个新的系统;现实是结果大家只能单纯的适应原来的系统,尽管有太多的问题和无奈,就像那位老教授的外孙女。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教育有相当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大有作为,就像人们对天才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不需要解释的“天赋”和“灵感”上,即天才就是那样的,不需要解释,他们和普通人就是绝对的两个极端。对天才的认识和平民化,是未来教育的一大核心领域,正像李泽厚预言,在21世纪,教育是所有领域的重中之重!
至于具体的教育认识和方法,这里就不啰嗦了,几句话也说不清楚!
作者:绝对意义
2018/1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