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夜深人静悄,正一轮明月天心高照。漏声不到乡村里,风走花阴犬叫。鸭炉香袅抚绿绮,一番新调弦指外,流水高山,鹤梦树头,惊觉曲终,顿起闲愁,恼怪白屋青灯,故淹年少。仰天长啸,那须个金马玉堂,难到文林虎豹,毕竟是养成牙爪蚤,难道万卷诗书,让探讨。
这首名为《朗城秋夜读书》的秋歌,出自明朝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严讷,描绘的是他少年时在常熟朗城村法华庵苦读时的情形,虽然当时年少,但严讷还是将乡村里的清幽质朴、读书时的苦乐,描绘地淋漓尽致。
对于以后位高爵显的严讷来说,法华庵只是他的少年记忆之一,可法华庵的历史更加悠久,承载了更多岁月的洗礼。
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是个狠人,从同族的南朝齐和帝萧宝融拿下帝位后,革除前代弊端,勤俭治国,但后期的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修建寺庙,朗城村的法华庵也正是在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修建。
伴随着皇族内部的各种荒诞和更具破坏性的侯景之乱,萧衍的统治出现裂痕,本人也困在深宫饥渴而死,南朝梁王朝在一片混乱中,几年后也灰飞烟灭。
法华庵不复往日的风光,只是作为乡间小庙,供村民们拜祭。
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隋炀帝杨广为防越来越蓬勃的反隋斗争,要求各地乡民参与挖河筑城集中居住,法华庵附近出现了朗城村,三面环水,环境清幽,香火也变得旺盛起来。
又过了几百年,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法华庵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败,直到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僧海宁来到朗城村,重建了法华庵。
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2年),法华庵与莫城妙清寺合并,由一个僧派来管理。
又过了100年左右,已显破败之态的法华庵,迎来了唐市少年严讷,他在此处寄读数年,留下了一首传诵至今的秋歌《朗城秋夜读书》。
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严讷进京赶考,取得二甲第八名进士,授编修,迁侍读,开始走上顺风顺水的仕途。
当时在位的嘉靖帝朱厚熜,对有一门绝技的大臣青眼有加,那就是撰青词,奸相严嵩如此,贤相徐阶如此,严讷恰好也是这方面的高手,很快得到了嘉靖帝的信任。
此后的严讷官运亨通,先是被嘉靖帝超授翰林学士,接着历任太常少卿、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
严嵩父子被罢黜后,严讷和内阁首辅徐阶倾心共事,致力于恢复官场正常秩序,选拔优秀人才,又被加授太子太保。
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讷以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掌铨政,开始对明朝的全局产生影响。
由于太过操劳,乃至久病不愈,这一年的十一月,严讷萌生退意,乞归。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驾崩,严讷从此再不复出,回到家乡孝养父母,直到18年后去世。
笔者不知道严讷有没有再回过法华庵,但有了他这样的名人光环,法华庵也成了明清时期文人寻古踏迹的好去处,留下了不少诗文唱和。
明朝唐市学派创始人杨彝曾写下《朗城水观》:“欲尽西村胜,相过问渡僧。云从潭影见,鱼在浪痕生。一水中分国,层波别拥城。默然兴废后,每到此无惊”,写出了法华庵和朗城村的清幽景象。
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僧静照再次修缮法华庵,恢复了香火。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法华庵再次遭到破坏,逐步走向衰落,甚至一度没有僧人,抗战胜利后,照亨和尚来到法华庵,后来在庵内创办私立朗城小学。
1951年,照亨和尚离开去了昆山后,庵址变成了公立朗城小学,后来又成为村办企业厂房,最终成为闲置房。
庵址前现在还有两株古银杏树,一只无头石龟,右侧的朗城潭水面宽阔,再次走到此处,心境大亮,耳边响起了清代文人许朝的《朗城秋吟》:“小市西斜水一湾,秋花秋月两婵娟。前朝此是栖鸾地,留得歌词万口传。”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是悦史君,2020我们一起努力!
悦史君新书《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欢迎阅读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