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按照传统的时间管理做过为期5天的试验。步骤如下:
1. 制定计划。精细到每个小时需要完成的任务。
2. 保证效率。通过控制饮食、间隔性休息以及适当运动来是自己的精力保持旺盛状态,使自己的工作效能最大化。
3. 每日反馈。每天针对性分析计划执行情况,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在平时基础上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
我最终的任务是看完3本加起来一共有1000多页的英文教材,为周末的考试做准备。在那一周我每天早上最晚7点起床,最早5点天没亮就爬起来了,一直学到凌晨12点。每天都感觉大量知识涌入脑海,当自己把一项项计划中划掉时,我感到非常满足。当我尝试用一些小技巧企图加快阅读速度时,我不禁感叹自己真是“聪明”。
但是最终你猜怎么着? 我失败了。最后一个晚上,我彻底“学崩”了。
当我拿出一套模拟题开始做时,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集中精神,而且根本无法定位每一道题到底考察的是什么知识点。那一刻,我做出了弃考的决定。
人生中总有那么些时刻,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把蓝图描绘得天花乱坠,还未开始就为自己即将到来的“成功”沾沾自喜。这种时候,我更愿意把这样的自己划分到“投机者”一类中。
当我读到《稀缺》这本书时,我才找到症结所在。
首先,原本至少需要提前半年开始的复习,我把它压缩到了的5天。5天高浓度输入,是无法与半年的慢慢咀嚼相提并论的。更何况是跨专业的学科,更不可能凭着5天的突击就碾压苦读4年的专业人士。
其次,管窥的心态让我变得短视,变得投机。以为偷工减料,快速过了一遍教材,就可以举一反三,其义自见了。
最后,无序与混乱交织的场景让我乱了阵脚。但考试时间越迫近时,人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就像是平时大手大脚花钱,等到还花呗时才发现自己没有多余的存款了。
《稀缺》这本书给我的答案是,人们之所以感到“稀缺”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高效的资源配置,错误地把资源投入到对达成目的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我的计划诚然是好,但是我存在资源错配的问题。过去半年时间,把时间都投入到了与此项任务毫无关系的事情上,以至于到“决战时刻”显得手忙脚乱。而且资源错配本身就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有限时间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心态越不稳定,就越容易作出错误的决策。我便是如此,在为期5天的高压学习中,不断调整策略,中间产生了非常多的沉没成本。到最后,我的脑子就像一根持续拉紧的弹簧,已经无法让自己放松下来,这种情况持续了整整两天。
所以,时间管理不在于管理的并不是你的计划、你的执行,核心是管理你的时间。时间作为人人都能平等享有的资源,只会奖励那些与时间做朋友的人。只有对时间节点保持警醒,提早预见可能出现的时间使用情况,保持强大的执行力和控制力,才能获得时间的奖赏。它也是我们每个人终生需要学习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