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百姓最艰苦的时期。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苦难的时代,却诞生了一个极致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时期,诗坛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建安七子。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主人公,他是建安七子之首,曾写过一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登楼赋》。这首诗在当时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也正是有了这首诗,才有了后来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这样划时代地创作。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登高之作,也是后来文人登高抒怀的创作模板。
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可见他的文学影响后世之深远,这个人便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璨(càn)。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一起探讨他的人生历程。
1.乱世才子,出路何方
说起建安七子,第一个要提的便是王璨。在三国曹魏时期,他因文采出众,而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官至侍中,是七子中唯一被封侯的一位。
他祖上三代皆是东汉时期的高官,曾祖父为东汉三公,汉顺帝的太尉。祖父誉为“八俊”,位至司空,是当时士大夫拥戴的楷模。其父王谦为大将军手下的长史,官位显赫。
可谓是世家大族,有如此家世的王璨,从小就涉猎诗书,博学多才。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有一次王璨前去拜访当时的大儒蔡邕(yōng),当他来到门口时,这位名士却慌忙上前迎接,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在座的宾客都被蔡邕的举止震惊到。
可想而知,当时的蔡邕已是天下闻名的大儒,但他却把王璨视为座上宾,当着众人的面赞赏王璨的才华,连自己都不如,还将家中所珍藏的书籍赠予王璨。这对一个爱书如命的人来说,实属难得。
要知道,当时的他年纪尚小,能够被名闻天下的大儒如此认可,足见他的才华之高。
其间,董卓也听闻此人,便想将他纳入门下,帮自己做事。
可董卓是什么人?他烧杀劫掠,杀太后,废皇帝,这样的人,不是一位治理天下的明君。
此时的王璨虽然年幼,但他对时局的认识却异常清醒,他谢绝董卓的邀请,前往荆州投奔刘表。
上路之前,他踌躇满志,但他却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却是他人生中最压抑的岁月。
在旅途中,他曾写过一篇闻名后世的《七哀诗》,诗中这样写道: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将战乱的颠沛流离,以及百姓的艰难存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百姓的惨状,给了这个少年强烈的冲击。此时的他,比以往更迫切的想要建功立业,平定天下。
但可惜的是,希望却终要落空。
刘表并不看好这位奇貌不扬的王璨,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
他努力表现,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然而,十六年过去了,他依然还是那个依附刘表的幕僚。
与少年时期的际遇相比,他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十六年的碌碌无为,他再也不是那个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而是一个一事无成的普通幕僚。
眼看人将老去,还有机会实现少年时期立下的抱负吗?这让他纠结,恐惧,不知所措,不敢轻易做出选择。
好在,老天并没有放弃王璨,他人生的转机就要来临了。
2.幸遇雄主,仕途大变
恰在此时,曹操率精兵南下攻打荆州。眼看大军压境,而刘表却在此时因病去世,次子刘琮只好接替父亲当上荆州牧。
面对曹操的咄咄逼人,刘琮不知该怎么办。此时的王璨便劝他归降曹操,慌了神的刘琮听到他的建议,只得连连点头,但心中还有些犹豫。
王璨进一步对他说:“曹操乃当世豪杰,有雄才伟略、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听我的建议归顺曹操,相信曹操一定会感激你的一片赤诚,并会保存你的性命。这样,荆州的百姓也免于一场水深火热,这是当下的万全之计。”
最后,刘琮接受王璨的建议,归顺了曹操。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没动一刀一枪,便取得荆州。
有一句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因王璨劝降有功,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yuàn),赐爵关内侯,后又升为军师祭酒。
从此,王璨的人生像开了挂一般,开启了另一番作为。
因着他出众的才华,很快便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还结识了志趣相投的曹丕和曹植。曹氏两兄弟对王璨的文采很是欣赏,经常往来,与他一起吟诗作赋。
虽然,王璨非常认同文学对社会的价值,但他的重心仍在仕途。他曾屡次提到刑法的重要性,这一点与推崇法治,赏罚分明的曹操观点一致。
公元213年,曹魏建立。他受到曹操的重用,任命为侍中,担负起重建国家制度的责任。
这时的王璨,抱负得以实现,仕途一帆风顺,可谓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由此,在他后来的诗文中这样写道:“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意思是说,因着圣贤的治理,国家得以繁荣,百姓安然度日。这种生活就是诗人口中的乐土,远方的客人来到此处都愿长留。
他发自内心地赞美曹操,也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感到骄傲。
但此时的他,却已无法容忍他人比自己优秀,也无法接受有人比他更受器重。
这些小心眼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到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也不曾动摇他与曹丕,曹植的友情。
直到有一年,一切的好运都戛然而止。
3.生荣死哀,驴鸣送葬
在王璨二十岁时,曾遇到过医圣张仲景。当时,张仲景就看出他身体的隐疾,并告诉他此病不治,四十岁就小命不保,还给他开了一副药。
可王璨自认身体无恙,愣是不相信。
死亡来得猝不及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年仅四十的王璨怎么也没想到,随军出征,在返回邺城的途中猝然病故。王璨的死,让他身边的朋友无不忧伤痛哭,尤其是曹丕、曹植得知后,更是悲伤不已。
虽然,曹丕,曹植都非常难过,但这两个出身尊贵,才华横溢的男人,还是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为王璨送行。
曹植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追悼文,该文的结尾是这样写到:“人谁不没(mò),达士徇(xùn)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呜呼哀哉!”足见曹植和王璨的情谊之深。
而曹丕却认为,王璨生前喜欢听驴叫,不如在他的灵堂前学驴鸣,以此作为告别的方式。原来,王璨有一个奇怪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听驴叫,驴叫得越大声,他就越开心。
不得不说,这个爱好还真是够奇特的。要说别的文人雅士喜欢听丝竹管弦,或者喜欢听高山流水,这王璨的爱好却喜欢听驴叫。
于是,在庄严的祭奠仪式上,曹丕对前来送葬的诸位儒生说:“王璨生前最爱驴鸣,如今我们用驴叫的方式向他告别吧。”
就这样,灵堂前响着一阵阵驴鸣,这样有趣而可笑的方式,估计也只有曹丕才想得出来。而这些人,在平日里却是文质彬彬的饱学之士,如今却要学驴叫。
这般操作,让人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有了后来“驴鸣送葬”的典故。
或许,也只有才华出众的王璨,才能让曹丕为其驴鸣送葬,还能让曹植写文悼念。也只有他,才有如此殊荣。
但这不一定是王璨自己想要的结局。
他在世时,既没有曹植的通透,也没有曹丕那样的放荡,他想要的不过是平步青云的仕途。
但老天是何等公平,上天给了他一个好出身,和一个他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也给了他实现毕生抱负的机会,以及后半生优渥的生活。
在建安七子之中,唯有王璨一人封侯,何等荣耀。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本来可以避免,却因不够重视,而错失良机。他的死,无不让人惋惜。但人生在世,一切皆不过是自我的选择罢了。
虽然王璨死了,但他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着,他的才华,以及他留下的诗文依然被传诵。
回顾他的心愿,是希望自己能以政治家的身份,而被后世怀念。但最终却因出众的文学才华,而被人铭记。王璨的诗文,在曹魏时期的评价很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诗文在如今的文学史上,仍有一席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