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铁路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主持完成这项工程的工程师,叫詹天佑。
在清政府无能的背景之下,詹天佑还能够接下连国外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的艰巨任务,还设计了绝妙的“人”字形铁路,最终京张铁路不到四年就全线竣工,比预期的工期短了两年。
这让当时准备看中国笑话的外国人闭上了嘴。
上学的时候,读到这篇课文,只是觉得詹天佑真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后来多读了一些书之后,才更加明白,詹天佑当时修建这座铁路是多么不容易,而他成为铁路工程师的道路,更是波折。
詹天佑是晚清赴美留学幼童之一。从前只是大概了解幼童留学的历史,最近读了一本书——由畅销历史作家关河五十州写的《一个民族的远航》,才得以全面了解到这段历史,看到了在晚清时期,民族危难、国家飘摇之际,最开始觉醒和探路的人。
01 留学之父
了解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清朝时期,我们国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如果不是国门被外国人的大炮轰开,这种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样的情况之下,从当权者到普通的老百姓,思想禁锢是非常深的,说要派学生大洋彼岸去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在晚清时期,先后有4批、共120名幼童被送到美国求学。
这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那个人就是容闳。
容闳生在广东香山,家里经济状况堪忧,又难以通过科举找到出路,家里就把他送到澳门和香港读书。之后,他跟随师父到美国继续接受教育,并考上耶鲁大学,后成为了第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在看到西方社会的进步、接受了西方教育之后,容闳看到了自己祖国变得强大的希望,他希望能够更多的少年能够像自己一样,来留学,增长见识,学习知识,然后回国建设出强大的祖国。
于是,毕业之后,在1854年,他乘船回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有些大。
容闳回国之后,一直找不到机会能够接触到清廷的核心官员, 无法向清廷奏请派学生留学的“植柳计划”,直到1863年,容闳才见到曾国藩,曾国藩接受他的建议进行江南制造总局的建设,但是“植柳计划”一直没能实施。
在这期间,他也一直为“植柳计划”奔走,直到1870年,这个计划才被奏报清廷获准。
从1854年回国,到“植柳计划”获准,容闳十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响。
书中这么说到:“十多年来,他碰了无数次壁,遇到难以想象的危险,更体会过刻骨铭心的辛酸,一切的付出都是在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
终于,在1872年夏天,第一批赴美幼童到达新大陆。之后,清廷一共派出4批、共计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
这些赴美幼童中,除了早亡、留美的人,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们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从事教育事业5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进入海军有20人,这其中,就有我们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还有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唐绍仪等等。
容闳是带着使命来到世上的,他的“植柳计划”,为当时贫弱的中国播下了种子,让国家的改变有了一丝希望,他完成了他的使命。
02 少年坚毅
清廷派出赴美留学的幼童,年纪最大的不过十六岁,最小的只有九岁、十岁,他们的家庭也大都不是贫寒之家,正是要在父母身边快乐长大的年纪,却要远渡重洋,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忍受与家人十多年不得一见的痛苦。
好在,哪怕他们年纪小,前途未知,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坚毅。
他们到美国之后,课业非常繁重,不仅要完成美国学校的功课,还要像国内的读书人一样苦读圣贤书。
这些都没有把他们难倒,在美国期末考试十分严格、大部分美国学生都不能顺利通过的情况下,留美幼童们却个个成绩优异,不停地跳级。
在美国,完成小学八年、中学四年的学制,才能考大学,而留美幼童们平均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他们不仅学业优秀,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对能参与的项目也是一个不落,健身、跑步、打猎、跳舞,水平都是超一流,这些留美幼童的优秀惊呆了美国人。
中有这么一段话:“许多美国人原先都对东方古国存在偏见和恶感,但在留美幼童身上,他们看到了东方‘礼仪之邦’的本色和奋斗精神。”
看到这些,都为当年坚毅的少年们感觉到热血沸腾。
有这样坚毅的少年,对国家来说,是幸运,是希望。有了强大的少年,国家就有了希望。
03 胸怀祖国
留美幼童们虽然在美国勤奋学习,课业优秀,但是当时的清廷,官场腐败,内斗严重。
跟随留美幼童到美国管理的官员,为了排挤容闳这个“外人”,就向清廷奏报,说留美幼童在美国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蚀,变成了“大逆不道”的学生,清廷之后要求撤回全部的留美幼童。
这个时候,他们只有2人拿到了学士学位,其他人的学业可以说是半途而废,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回到祖国,奉献自己所学。
他们满心以为自己留学归来,会受到重用,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清廷,哪怕已经被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但是并没有变得开放,反而更加封闭。
他们回国之后,反而因为喝了“洋墨水”,而受到歧视,他们不懂官场的争斗,就被排挤,一直得不到重用。
比如詹天佑,本来主修的是土木工程系的铁路工程,但是回国之后,清廷无心修铁路,他没有用武之地,被安排在了海军任职。回国七年之后,才到铁路相关的部门任职,但是,当时铁路部门大都是外国人说了算,只有当外国人都搞不定的时候,他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书中还花了比较多的笔墨介绍了一位留美幼童中的优秀人才,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唐绍仪。
唐绍仪是第三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他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之后被清廷召回祖国。在清廷贫弱的情况下,他对当时的外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由于在西方的教育和见识,让他比清廷封建的官僚有着更强的胆识和气度。
他在朝鲜斡旋了近十年;之后又想要联合美国的力量,来遏制日本的影响,可惜之后日本的应对、清廷的政局变动,导致计划流产,但是他所做的努力也还是为他的目的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唐绍仪还在西藏问题上,与英国对峙,捍卫了我国对西藏的主权。
除了詹天佑和唐绍仪,留美幼童还有许多人都为国家贡献了力量,他们中有人在海战中,英勇斗争,最终牺牲在了战场上。比如陈金揆,就在致远号上,与邓世昌同时殉国,沈寿昌也在济源号上英勇杀敌,最终也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
04 结语
在今天,我们的祖国经过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经过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已经变得强大,也有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深造,留学这件事也不再神秘。
《一个民族的远航》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第一批留学的不易和艰辛。
让我们知道了,一百多年前,有这么一个人,他力图通过留学教育来改变中国,他的努力,留下种子,让贫弱的中国看到希望。
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百多年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自己坚毅的精神,来到完全陌生的国度,吃下所有的苦,有人甚至倒在了求学路上,他们用自己练就的胆识,学到的知识,为拯救古老的无法割舍的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精神让人为之一振,他们是“荒原上第一批探路人,骇浪里最早的远航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