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老师历史中的别样人生系列听课笔记之一
引语:
唐绍仪,中华民国首任总理,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第三批幼童之一,清末民初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教育家,曾任现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创始人之一。
1 、学而优则仕
唐绍仪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唐家村,地处西南沿海地区,很早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所以唐家村虽然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但思想开放,人文开化。唐绍仪的族叔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唐廷枢(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中国近代第一批买办资产阶级),父亲唐巨川是茶商,专做外贸。放在现在,这就妥妥的富二代。不出意外的话,唐绍仪应该也是要走从商的路子。然而唐绍仪自幼便前往上海读书,成为第三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之一。从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来之后,就走上了一条跟家族截然不同的从政之路,开始了他政治领域传奇的一生。这告诉我们金钱,终究是困不住有贤能的人啊。他的选择就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闲暇,就去做官推行仁义德行。

2 、平衡大师
徐涛老师在讲这里的时候说到,从政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大势所趋有着极强的敏感度和准确的判断;二是精通平衡之术;而这第二的一点正是唐绍仪身上最大的特点。不得不说,特殊的历史时期必然造就非凡的历史人物啊。当时的中国局势复杂,唐绍仪是几股势力的枢纽。在清政府这边,唐绍仪是一品大员,位极人臣;在北洋集团这边,他又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顶级幕僚之一;在中国同盟会这边呢,他又是孙中山的挚友。势力纷杂,唐绍仪从中斡旋,八面玲珑,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这应该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让各方势力都能够接受,毕竟唐绍仪是平衡大师啊。

3 、集权劝退者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唐绍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这一生都在诠释着用极致的理想主义,坚守民主共和理念(他的民主共和理念比孙中山还早)。他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谁集权就劝谁退位。在清政府时,皇帝想维持自己的统治他就劝皇帝退位;在袁世凯集权称帝的时候,就力劝他不要复辟帝制。在孙中山觉得国民党内权利过于分散想要集权时,他又跳出来劝阻孙中山 。唐绍仪的理想主义,在那个时代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在四处碰壁之后,他辞去总理职务,去一个县城当县长,试图先在一个县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以点扩面,而后在全国推行民主共和,无疑他还是没能成功。在后来他的事迹广为当时的百姓所知,就形成了著名的“总理县长”的故事

4 、晚节不保
按理说唐绍仪在中国近代的贡献是巨大的,既推动了中国的外交理念,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变。又拥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等等一大把的头衔。那为什么在我们普通人对他好像不是太知道呢?说起来大概跟他晚年的所为有关。唐绍仪的晚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淞沪会战失利之后,日本人即将攻陷上海之际,制定了一个“南唐北吴”的计划。在南方利用唐绍仪,北方利用吴佩孚,一南一北进行奴化教育,在思想上奴役中国。此时的国民党获悉消息,敦促唐绍仪尽快离开上海,甚至愿意用派专机接出唐绍仪。然后与吴佩孚直接拒绝日本人不同,晚年的唐绍仪频繁接触日本人,试图从中斡旋,达到某种平衡。这样的暧昧不清,最终遭到国民党的暗杀,70岁高龄惨死于斧头之下。

总结:
唐绍仪对中国近代的外交、教育、政治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凭借平衡之术在各方势力中斡旋,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也试图用这种能力平衡四方,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晚节不保。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无疑对我们也有不少的启示。民族大义面前,个人得失皆为小事,莫要因小失大;有时候八面玲珑,并非好事,坚持自我才是根本;不然你所仰仗成功的东西,也可能成为你失败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