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有这样一位将军,说话时经常是“兵书曰”,甚至在打仗的时候还拿出兵书,就像小学生查字典一样,希望在兵书里找到进攻、防守的依据,俨然一副“书呆子”形象。
然而,这样一位“书呆子”将军,却多次大败日军,有时甚至令日军防不胜防。
这位“书呆子”将军,就是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黄维。
黄维(1904年---1989年),江西人, 毕业于黄埔一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注重儒家礼教,平常又是一副“之乎者也”的派头,以致被朋友笑称“书呆子”。
黄维平常“呆”,在战场上一点都不“呆”。毕业从军后,在东征、北伐中表现出色,多次立下战功,得到陈诚的信任和提拔,很早就担任精锐部队第11师师长,后来又被派到德国深造。
在德国学业还未完成,日军就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黄维立即启程回国,参加对日抗战。
黄维于9月中旬到达淞沪战场,当时中、日两军正陷入混战之中。日军增援部队从上海北面的长江南岸登陆,突破中国军队多道防线,到达罗店一带。
罗店当时是江苏在长江以南的一个镇,有多条公路、铁路从镇内穿过。一旦日军占领罗店,就可以一路南下,将上海市区的几十万中国军队完全包围。
中、日两军都对罗店志在必得。罗卓英指挥第18军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多次易手,双方都伤亡惨重,罗店一带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第18军4个师轮番上阵,都伤亡过半。
黄维到达罗店时,中、日双方正在镇内激战。日军先以重炮猛轰,然后以坦克掩护步兵向镇内猛冲,中国军队没有反坦克武器,无法击退日军,被迫从镇内撤出。
因罗店失守,守卫罗店的第18军67师师长被撤职,黄维火线接任67师师长。
上阵后,黄维立即展开反攻,以201旅实行强攻,一举攻入罗店镇内,全歼镇内日军,成功收复罗店。
此后,黄维指挥67师继续在罗店与日军激战。
罗店地势平坦,无险可据,由于土质松软,不能深挖战壕,中国军队只能修筑简易工事,抵挡日军进攻。
黄维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阵地白天丢了,晚上再夺回来,实在不能再守,就后退一点点继续守,镇内守不住了,就退到镇外继续守。
日军以坦克掩护步兵猛烈进攻,中国军队没有反坦克武器,黄维就令士兵用炸药包或集束手榴弹炸日军坦克。
就这样,黄维在罗店硬生生的顶了 7 天。这7天中,日军伤亡累累,但却寸步难行,事后成罗店为“血肉磨坊”。黄维的67师也伤亡惨重,3 个团长,1个战死,2个重伤,全师剩余人员不足四分之一。
事后有人指责黄维在罗店的指挥太僵硬,不会变通,这实在是言过其实,无视客观现实:
1、罗店无险可据,中国军队武器远远落后日军,唯一的变通就是“撤退”。
2、中国在罗店投入了近10个师,大多数守到4、5天就不行了,只有黄维指挥的67师能坚持7天之久。
正因为无视客观现实,这些指责苍白无力,也没有影响蒋介石对黄维的判断,1938年,黄维被任命为第18军军长,执掌当时的王牌部队。
一年后,黄维改任中国另一支精锐部队第54军军长,随关麟征守卫云南边境。在驻防云南期间,黄维真正犯了书呆子气,惹下大麻烦。
当时中国军队克扣军粮、军饷的现象十分普遍,送到部队的军粮不是发了霉就是参了砂子,士兵严重吃不饱。
黄维廉洁自律,也看不惯各种贪污行为,就给普通士兵增加口粮和军饷,并向最高军政当局反映军粮质量差。这本是正义行为,但却被人陷害,把何应钦也惹毛了,被撤了军长,还差点“进去了”。
最后还是蒋介石帮了他一把,调他到军委会当高参。但黄维书生气又上来了,干脆辞职“跑路”,回江西老家闲赋去了。
……
1980年,黄维故地重游,再次踏上罗店的土地。见到当地的老百姓时,黄维向他们鞠躬道歉:自己当年没守住罗店。
令他欣慰的是,在场的老百姓都说:“当年不怪你们,知道你们已经尽力了。”
这些淳朴的老百姓,很多是在惨烈的淞沪会战中幸存下来的,能说出这样令人欣慰的话,足足说明: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抗日英雄永远受到尊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