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个人就是你的经历,你的阅读史就是你的成长史,要一一列出来什么对自己影响最大还真不容易,自己的三观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从心理学研究上看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常重要,然而后天自己的阅历努力经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不设限,用好的影响因素去塑造未来的你。】
《02 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从来没有任何老师教你如何思考,只是要求你多想想,怎么想呢?想有没有方法和途径呢?
从前面的测试发现自己还是很符合批判性思维者的特征的,后面的应用更加确认了我的法律学习经历是塑造我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因素之一。】
【什么是真理,或者说什么是事实?
我们在人生成长路上被灌输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被当作真理告诉我们。甚至在学习法律的时候,有一条真理是不用被证明的。然而这些真理真的是真的么?
批判性思维就是告诉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没有人坚持, 那么就不会出现地心说和日心说了。】
《04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知道意味着什么?》
【你真的知道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学到的东西一知半解。
当你每次对说出去的话要负责任时,你会特别慎重对待自己是否真的知道。
在做律师的时候,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无法收回,有时可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认真思考谨慎发言,这是职业病也是一个好习惯。
做一个严谨的人,谨慎对待你假设的,猜想的推测的。
所以我喜欢猜想。。。。。
因为猜想不用负责任呀
】
《05 How GOOD are you opinion 你的意见有多好》
【有一段关于精神病被利用逃脱法律责任的例子刚好跟少文老师书中的例子一致。很多中文熟悉的表达发现了英文表达。
逐渐在学习逻辑上找到了兴趣和好的反馈。
】
《06 The Basic Problem- MINE IS BETTER 基本问题,我的就是好的》
【有一段关于精神病被利用逃脱法律责任的例子刚好跟少文老师书中的例子一致。很多中文熟悉的表达发现了英文表达。
逐渐在学习逻辑上找到了兴趣和好的反馈。
】
《07 RESISTANCE to change 拒绝改变》
拒绝改变
又是关于思维习惯的固定问题,不仅思维需要不断进化,行为也要有不断变化。
本章节从开始举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各种不同的例子说明什么是拒绝改变的情形。
然后引出拒绝改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缺乏安全感,一个是害怕。
同样用不同的例子说明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跟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跟历史现象观察有关,人们通常首先相信自己看到的现象,而不相信看不到的事实。
害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传统。人们所遵循的传统,在传递过程中已经丢失了最初形成时的环境和原因,所以接受传统的人因为对自己上级的权威的相信而选择不去怀疑或挑战其传统,于是就越来越抗拒改变,改变一是对上级的权威的反抗同时也是对自己之前的错误的承认。所以不承认不改变就不会有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同样举了很多例子说明。
如何克服抗拒改变的陋习。
保持清醒,保持批判性的思维,不要让自己的直觉替自己做决定,一旦自己的决定通过批判性的思维发现有问题,那么告诉自己一定要做正确的而不是让自己直觉舒服的要有。强大的力量告诉自己不怕改变,改变是好的,直觉会欺骗你自己。
以上是看过这部分之后的总结,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输出。越学下去越发现自己的习惯原来是这么的批判性呢,以前一直都是满身找自己的缺点进行改变,本以为是种病,没想到是正确的思想,就是要发现自己不对的部分,然后改变。
有种预感我后面的部分可能也会非常的符合。我就是那个另类吧。
还有坚持这么多天之后自己的生词少了。
逻辑跟法律天生无法分离,文章中很多的例子都是举的法律相关的例子,而我做的逻辑题目也都是跟法律相关的部分。
看来我前面几年在法律实务中的痛苦煎熬没白费,都是实战锻炼出来我强大的逻辑。
我能不能给律师们送一个广告费呢,请律师其实并不请请他们帮你们办事,而是请的是他严密有逻辑性的大脑帮你分析问题,因为你请律师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他做太多也无法改变结果,但是分析清楚关系之后你能知道问题在哪里,然后如果有选择,那么选对你最有利的,如果没选择,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是一种好的选择。故不要再用案件的输赢判定律师的能力大小。
后面的部分就不逐一翻译了,我要锻炼自己英文思维能力,虽然看了句子之后脑海中还是翻译成中文去理解,不过我相信长期之后会有改观的。
这种提炼总结的方式也是锻炼我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
以后自己写作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
例子真的是凑字数,帮助读者理解,帮助作者说明的万能宝啊。所以积累例子是最重要的。
从众性(大致就是社会的一些共识)
这部分的认知学起来有点难度,大概就是conformity这个词在直接翻译过来是符合性,而我们中文无法对照精确的含义,等通读完整篇之后发现,其实就是从众性。一方面是指社会要有秩序的进行,所以公认的,习俗养成的一些习惯,比如走路靠右边,比如医院对手术室消毒等。这些基本的要求能让这个社会更加有效的运行。
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的看法意见,会不会跟大多数人一样。文中观点是无论是同意多数人的观点和不同意多数人的观点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考虑全部的情况,然后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去找出最合理的结论。而不是依据谁的观点。
看完这章之后再次佩服我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我向来学习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只从身边人身上学优点,她的缺点是她自己的事情跟我无关,如果我也有这样的缺点那么我改正,反正无论别人怎么样我从他们身上学习能让我进步的东西,哪怕是两个意见完全相反的人,我也能分别从他们身上学到可取之处。我自己称自己这种是一种自私的学习态度,管他呢,有效就好。
能从翻译文章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更加让自己在做题受到挫折的心灵得到了一些安慰,另外间隔两天没有翻译就有点慢了,还是要继续保持下去。
这一部分讲的是爱面子的行为。人们往往因为爱面子这种天生的性格而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行为阻碍人们的成长进步。
同样的问题是,我在自己前半生也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因为碍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看法而不敢和别人交流,不敢敞开心扉和这个世界交流。但是因为一次机会,遇到了我的贵人少文老师,他引导我让我正确的认识自己,让我知道了人是只有特点而没有弱点的。在那次彻底出丑之后,我再也不怕自己在别人眼中有什么坏印象了,因为大概最差的印象都差不过那一次了吧(当众哭着演讲结束)。而近来我越来越发现以前我一直认为是我缺点的那些行为想法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我具备批判性思维。这是上天给我的礼物,还好我没有从众心理,还好我不再那么爱面子了。面子值几个钱?能帮我进步么?一切阻碍我进步的都是我的挡路虎,都要消灭掉。
刻板印象也是人的固定思维模式,文中提醒有两个方法可以避免刻板印像,第一是任何事情都区分情况来分析,要看具体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再一点就是当你觉得有了刻板印像的信号时就不要相信它,选择回避它。
以前接触人会在还没有完全了解的时候就给某个人打个标签,但是现在明白,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所以一切都要多了解之后才代表你真的了解了,不能贸然就留下印象,尤其不能贸然凭这样的印象决定什么。
过分简化
这一部分讲的是过度简化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积累了太多的知识和经验,然而在一代一代往下传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像一个传话游戏一样的结果。
可能从开始第一个人那边还是完整的意思,经过几代人的传递之后就变得只剩下骨架了。
这样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传递者自己并不完全了解复杂的内容就传到了下一个。
二是传递者的上一个就没有传递给他完整的信息。
三是传递者犯了“我的就是好的”这样的错误观念
四是传递者考虑问题片面化
避免过度简化的方法很简单
就是凡事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考虑全面
题外话,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突然想到我前一段时间想明白逻辑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其实我卡的点就是因为传递信息的过度简化问题。
我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是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为真,反过来结论不为真,则前提也不为真。
其实这里面的前提和结论各自出现了两次,但是这两次可以理解为完全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所以传递者为了追求好记忆,对仗,所以简化了前面的修饰词,从而导致我的思路一直卡顿,还好现在明白了。
真正能把所学的内容跟别人说明白,是把所有的情况都能考虑到说清楚,从根源来解释清楚,每一个词都精确的定义,这样才是真的懂了。
再复习一次充分条件关系和必要条件关系的知识:
A是B的充分条件的话A和CD都是并联关系。A C D任何一个存在 (为真)B都成立(为真)
如果是A是B必要条件那A和CD就是串联,就是A存在(为真) 还有CD也要存在(为真)B才会成立(为真)
所以充分条件是个人英雄主义。有我一定成立,不成立那也一定没有我了
必要条件是集体主义。单单只有我一般不行,还有其他兄弟帮忙。但一旦结论成立了,团队包括我也在。
我的思考反馈:
第一个并联的充分条件 其实三个都是充分条件 由此推出 的 所以充分条件是个人英雄主义。有我一定成立,不成立那也一定没有我了 不仅没有A 也没有C D
我之前的理解障碍就在于大家说这个概念公式的时候把A C D 都说成了A
还有关系和前提 结论本身是两码事
所以,自己理解的角度,和教授给别人的角度是往往不同的,每个人理解问题卡住的地方不一样,老师们不可能精确的知道你卡在哪里,只能凭自己和以往的经验,以大部分人卡顿的点进行解释,所以学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听取老师们的解释后要多思考,是慢思考。把老师简化的那部分内容补充完整就能拼出完整的图了。
仓促的结论
仓促的下结论,有时候是因为无知,有时候是因为片面
文中给出了避免仓促下结论的方法有三点,
第一是下结论的时候先问下自己有没有把所有的重要情况考虑到
第二是如果有几种情况无法确定,那么就分情况给出结论
第三是,如果不知道会得出什么结论,那么先尝试作出一个自己的结论不要怕错
仓促的下结论就是片面的考虑问题,武断的得出结论,认为自己的就是好的
我们生活中又是不是会经常仓促下结论呢?
《13 UNWARRANTED assumptions 毫无依据的假设》
这部分讲的是假设,我们谈论的所有事情分两类一类是事实,另一类是观点。所谓的事实就是不以任何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我还是其他人对这个事实的看法如何,她作为事实都不会受任何影响的不变。事实是客观的存在。
观点是人们的看法,是主观的存在,一个人可能有一个观点,甚至多个观点。人与人的观点不同。
而如果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或者向别人表达你的观点,就需要论证推理的过程。
推理过程是由前提和结论组成的。从前提得到结论。这个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方法,比如总结,比如类比。
所有的前提在一个推理过程中都是被认定为真的。也就是必须确定前提是真才有论证的后面过程。如果前提是假的,就不存在后面的推理论证过程了。
而假设是一种没有经过认真推理过程的观点。经不起推敲,直接从人们的直觉或者生活经验中存在。这种假设可以避免人们每次都要痛苦推理的过程,为了让人们在一个有很多共同点的世界里轻松的生活。所以会有很多经不起推敲,没有证据支持的假设。
这一部分讲的是逻辑谬误的种类,也就是说推理不成功的类型都有哪些。其实前面介绍的也是跟这里有一样的,只不过名称不同,分类标准不一样而已。
把逻辑谬误分类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方便识别错误的推理,更加快速的识别这样的谬误。但是其实不记住这些类型也完全没有关系,采用正选法,只要找出推理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了。
现实中遇到的逻辑错误往往并不是按照所学一个一个来的,都是综合在一起,这才让人难以分辨,难以区分。逻辑混乱。
这一部分很好的复习了前面学习过的几种逻辑谬误以及给出了如何避免这种谬误的方法。
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批判性的思维,这个技能是需要训练的。
这一章同样是复习环节,与上一章不同的是,这一章讲的是个各种锻炼培养你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以及指出了,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每个人在批判性思维上的欠缺点不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反省,诚实的回答自己,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找到自己的盲点,然后再之后的思考过程中刻意的多留意这一部分的方向,避免自己犯错。
最初可行性方法就是列个问题清单,逐一对照,虽然慢,不过的确有效。
认识自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决定你如何做出全部的决策。
认识自己是一个伴随着自己一生的问题,随着你思想的不断进步,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应当随着进步更新。
发现自己虽然成长的比较慢,但是对于认识自己来说,一点弯路都没有吧(有些夸张)。
善于观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说到这里我还要感谢大学时遇到的一位心理老师,当初找她是因为我感觉自己无法融入学校生活,然后他告诉我先去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虽然后面发现自己也不喜欢其他人的相处方式,但是从此我养成了观察他人的习惯,对于其他人的一些细微动作会很敏感,后期也会无意识的跟他之后的表现对应,从而印证当时他这么表现是代表了什么。这样的习惯让我具备了很好的识人能力,一般的掩饰无法躲过我的法眼。哈哈,当然还有喜欢看谍战剧,哪里面对于观察间谍的动作等刻意夸张的描述也潜移默化的学到了一些。
哎呀妈呀我这些奇怪的习惯都是怎么形成的呀,居然歪打正着了。不知道不具备这样习惯的人现在是什么感觉。我已经忘记了不观察他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大概就是以为为中心吧,不知道别人都在干什么?
善于发现的力量非常强大!
这一部分讲解如何分析问题,我们通常拿到一个问题之后会根据自己的直觉进行分析,然而这样做很容易犯错。这里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方式去分析问题。首先在大的问题之下分各个小问题,把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拆分。其次在众多小问题中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能达到自己目的的小问题。最后精确地分析你关注的这些问题时刻提醒自己关注这个主题不偏离。
这一部分讲解的是如何对问题进行检索研究,这一块的内容其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好像我们教育里并没有安排这样的课程。其实无论任何专业,无论是否是为了专业研究,知道去哪里查找信息,知道如何证明自己的推论,这是一项基本功。
读完这部分我问了我几个问题,我从来没有这么系统性的研究一个问题吧
我知道在我们国家有哪些可供查询的百科全书么?【百度不算】
我知道哪里有可供查询的期刊杂志类的么?【在图书馆里你能找到么】
对一个问题你能精确的或者尽可能全面的列出其涉猎的行业分类么?
答案都是没有
好可悲啊
那我们得到的知识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什么来判断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呢?
《20 Interpreting Evidence 解释证据》
这一章内容讲的是搜集到了相关证据之后如何应用,如何用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首先是确定证据的来源是来自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这个在法学术语中又被称为是传来证据。
无论是什么来源的证据都要看其各方面考虑来判断其真实性客观性以及与所要论述的观点之间的关联性。
哈哈貌似就差一个合法性就是一个完美的质证要点了呢。
找到最好的解释,也许有很多个证据都支持,但是不到最后不知道那个最适合。
文中关于罪犯都有类似的头骨这个研究说法,我在少文老师的文集中也看到过,不过这里多了一个证据就是发现了大学教授的头骨也是这样的。从这个例子上我联想到了当初学法学时,我自己内心是多么的抵触对各种学说的学习,也许那时候我就内心怀疑着任何一种学说的正确性吧,结果干脆就哪一种都不学了
现在不同了,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不再怕被各种各样的学说弄糊涂了
对任何学说都可以辩证性的考虑分析
《21 Analyzing Viewpoints 分析观点》
分析问题是一项基本功,在阅读理解上也非常用的上,先看材料的主旨,确定推论是什么,看清楚是讲的在什么前提之下的结论,最后分项提出问题。这样的分析才算是真正的分析。
这部分是所有工作的结束,那就是最终通过审查证据,仔细的推理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结论。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得出结论的过程也需要注意几部分内容0.1要平衡2考虑概率3适当性的主题4判断精确到一定的程度5囊括所有可能性6避免夸大。只有做到了这些得出的结论才能说是经过批判性思考而得出的结论。这是我们的目标。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语法的重要性,这几部分的注意其实都体现在具体的语法上。原来英语语法的最终作用体现在这里啊。
游戏结束
这个系列是对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 07版做的翻译练习,如果觉得有帮助可以点链接购买第九版中文,【中文真的看不懂还是看我翻译的部分吧】或者有能力直接看英文原版在这里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英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