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版野史
为何历史上与皇帝共患难易,而同富贵难?其实原因很简单

为何历史上与皇帝共患难易,而同富贵难?其实原因很简单

作者: 聊史一哥 | 来源:发表于2020-11-22 19:15 被阅读0次

兔死狗烹,出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在事成之后被抛弃或杀害。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以君臣关系最为典型。

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具有不可分享性

和皇帝打江山的人有着几乎和皇帝同等的威信,这些将臣有的在成事后逐渐膨胀,为所欲为,这类人往往是皇权最大的威胁。

比如康熙朝的首席辅政大臣鳌拜,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与明军、农民军交锋数次,是有着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但他同样也是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权臣。所以,康熙设计制服了鳌拜。

即使这些有功之臣没有叛逆之心,皇帝则不然,他们容易患上“迫害妄想症”,宰相胡惟庸,起初深受太祖信任,后来势力越来越大而遭到朱元璋的怀疑,甚至被迫谋划造反,但最终失败,造就了明初著名的“胡惟庸案”。

皇帝的权威不容藐视

跟随最高统治者的时间越长,对皇帝可谓是的知根知底,这就导致皇帝在他们面前缺乏天子威严,他们言语行为不利于皇权树立。刘邦的发小卢绾,从小一起光着屁股长大,怎么可能会相信刘邦斩白蛇起义,最终夺得天下?

皇帝的威严能存一时,但未必能存一世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皇帝虽说是天子但也不例外,为了让皇权顺利的传给自己的子孙,在某些特定的情况皇帝会考虑痛下杀手。刘邦诛杀异姓王,朱元璋消灭开国功臣,都是担心子孙继位后无法压制住这些将臣。

急流勇退的智者太少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他分析原因并给出可行性建议,“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如果文种能像范蠡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也不至于最后落得自刎而死。

当然,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谓功高盖主,国君未必会放心让其功成身退,若是日后不能为己所用必诛之。

这一方面和皇帝的性格禀赋有关,如宋太祖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开国将领得以善终。

另一方面是臣子的修炼的情商,拿耿弇来说,耿家世代显赫,人才辈出。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数百人,与汉室共兴衰。

耿弇也会来事,主动把兄弟侄子送到刘秀身边充当人质,东汉政权建立后,主动交出兵权,卸甲还乡。

不光是中国历史,这样的现象在外国史同样也发生过。

1934年,德国法西斯元首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与希特勒出生入死,唯一的朋友罗姆被处决,被杀的冲锋队骨干多达千余人,史称“长刀之夜”。

罗姆和他冲锋队的灭亡再次验证了兔死狗烹这一古老的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历史上与皇帝共患难易,而同富贵难?其实原因很简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fp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