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阳明的心学会广为流传,而且至今还被人们推崇呢?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有意思的东西,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是正确的吗?
没错,它是正确的,可是正确的东西有这么多,从古至今有这么多正确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偏偏就王阳明的心学有了这么大的流传度还有被别人推崇的程度。
因为它是大智慧。没错,其实可以这么说:大智慧是有被别人广为流传的价值的。大智慧,也是世间民众愿意去流传愿意去保存也愿意去学习的一种东西。那么说到王阳明的心学是大智慧,又不禁想起了曾国藩。
曾国藩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也是学习礼学,格物致知,可以说和王阳明师出同门,都是朱熹理学的弟子,而且绝对可以说是真学真做,将理论用于实践的一位踏踏实实的弟子。这么一位人,但是他和王阳明有什么区别呢?答案就是王阳明是一个天赋很高,很聪明,脑子很灵光的人,但是曾国藩不是。相反,比起一代天骄王阳明,曾国藩的脑子就显得特别的笨。所以呢,我们把王阳明的大智慧放到曾国藩的身上来做一个实验。
实际上这个实验并不是我们来做的,而是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可以做个实验性的对比。因为曾国藩和王阳明都是从理学来出身,他们解决问题,都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还有曾国藩也是坚持做自己内心认为是正确的事,哪怕失败、哪怕承受痛苦、哪怕是死,也要遵循内心良知的方向,无问西东,这也是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真谛。
那么同样的智慧,我们说大智慧是有价值的。那么这个价值究竟有多大?放到你自己的身上又会有多大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看把这个大智慧放到王阳明身上和放到曾国藩身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首先,放王阳明身上,王阳明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从小时候在心智和思维上就已经显现出了超越众人的能力,十几岁就一个人跑去边关考察边防实情、绘制相关地图、还和蒙古人交上了朋友一起练习骑射,要知道蒙古人那可是大明历代的心头之患。王阳明一生中传奇无数,对待良知忠贞不二,剿灭叛乱带兵又多施诡计,创立心学被人仰读。
王阳明既可以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又可以随机应变。最终的结果呢?事情做得相对漂亮。而事情的目标,也基本达成。同样是格物致知、同样是遵循良知,到了曾国藩身上你会发现不同之处,就是说曾国藩最终的结果和目标可以达成。但是中间的过程,曾国藩比王阳明少了一样东西。什么东西?
方法,聪明的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可以得出,王阳明的心学,是大智慧。知行合一是大智慧,可是王阳明的智慧当中从来没有教别人做具体某一件事情的方法。这这又不禁想到了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意思就是说,君子要像水一样,不要像一个固定的形态一样,只能是那个样子。要像水一样,进入了圆形的杯子里就是圆形的,进入了方形的杯子里就是呈现方形。
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遇到过这种情况呢?你遇到一个问题不会解决,你去请教别人。别人告知你一堆道理,没错,这些道理都是对的。可是就是没有告知你解决你所以面临的这个问题具体的方法,其实不是别人不想告知你方法,而是有些东西真的是要靠悟的。
有些东西真的不是死板的,而是很灵活的。就像是下棋。一个人背棋谱的时候可以记住很多固定的棋谱固定的招式。但是当真的两方对弈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棋盘的战场上,并不像棋谱那样死板。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可以去模仿,想要赢得对方只能靠自己不断地灵活应变。
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如此。
心学是什么智慧呢?是坚持自己内心的良知,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并且去做。所以叫知行合一。但是他并没有说方法论,而且在王阳明一生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的方法是法无定法,很活的方法。
其实用一句天下人都听得懂的大白话去解读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说得极端一点,就是首先要把心放正,心要正,良知要正。然后把人生的目标准确定位到良知上面,只管去实现、去坚持,而中间的过程,是不择手段的。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不择手段这个词用的不好,实际上它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说一定要去做坏事,重要的是你的发心要正、良知要正,然后就是知行合一!中间的这个过程真的是不择手段的,不用去纠结这个过程中的种种。
我想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当中的其中一条深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6922582/aa5b33f350cfd63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