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参加上虞大大梦想演讲俱乐部的活动,很开心,也很有收获。
特别是桌面演讲环节。主持人Viki的PPT做得很赞,从一个大话题到若干小话题。大话题是向往的生活,若干小话题其一是文化方面:对你影响深远的文化理念是什么?
大大梦想演讲俱乐部创始人之一娟芳,她说,对我影响深远的文化理念是格局。
她举了一个小例子,一个蚂蚁在一张A4纸张上爬啊爬,它是如何也看不到A4以外的世界,但是如果它坐着电梯上了一层楼,两层楼,它就能俯瞰整个A4纸张,以及更大的世界。
大大梦想演讲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丹丹,她说,对我影响深远的文化理念是坚持。
她分享说,在她病痛卧床的日子里,是僧侣的一句话点醒了她。在她的人生经历里,每一次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就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每一次都能柳暗花明。
我看着年纪比我小的丹丹,为人做事如此周到,不禁升起了敬佩之情。
现场参加活动的一位妈妈,她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她发言说,我感受到了这里满满的正能量,特别激动,特别感动。
我也有感于这样的高能量域场,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上台分享了我对桌面主题的感悟。我说的关键词是利他。
因为我感受到了上虞大大梦想俱乐部六个利他的女性的力量,感受到了她们的温暖,她们的行动力,她们的生命的张力。
几年前,我还是一个对“利他”无知的一个人,后来我进了一个读书群,群主馒头是一个极致利他主义者。
也就是在那个群里,我读书的质量有了飞速地提高。后来我读了稻盛和夫的一些作品《心》,《活法》。
我对利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也慢慢将利他思维践行到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最近在明德书院父母成长营担任义工工作。我看到家长的很多需求:
我想修复亲子关系,
我想获得个人的成长,
我想增进夫妻关系,
我想改善孝亲关系。
看到她们各种的需求,我暗暗下决心帮助她们突破卡点。因为很多新进学员,对课程不理解,对我也不了解。我就录了一个视频,介绍了明德书院,介绍了李显峰校长,也介绍了我自己这么多期在成长营的成长和改变。
很开心可以做利他的事情。
李显峰校长在《教子有方》写道,
利他一旦教好,对孩子一生有多大的好处?如果一个孩子有了利他的习惯,他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他到了社会以后,首先别人愿意和他往来,会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他的机遇就会多,机遇多了,在每一个机遇中去锻炼自己,在帮助别人的当中成长。
成长带来了能力的提升,没有机遇就没有成长,能力是慢慢锻炼出来的,有能力为别人服务,就会产生价值,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看到,在利他的路上走下去,这就是我们希望看看到的孩子的未来。
稻盛和夫曾说,在利他的地基之上,建立成功的大厦。
如果动机是善意的,事情自然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以利他心度人生,能增强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终回报会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那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理解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利他行为是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亲社会的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行为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求回报。利他者发自内心地认为帮助别人是其义务。
利他行为是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的目标。
利他行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特有,动物也有利他行为。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至于人类是否存在先天的利他性,并通过遗传机制传给后代,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少。
人类社会还存在另外一种普遍的规范,即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社会责任规范可以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起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