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教学中的“新思维”

历史教学中的“新思维”

作者: 情深万象皆深 | 来源:发表于2020-06-18 22:38 被阅读0次

          哪种老师更加受学生的欢迎呢?我认为有两类,一是幽默风趣、二是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新思维的老师。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的观点和道理都很新颖与他所遇到的其他老师都不一样,甚至觉得老师的讲解不可想象但又合情理。在课堂上能引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对知识有期待感、有获得感是我当下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老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像在给他们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又恰到好处惊喜。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新奇的观点,或者是引导出潜藏在他们内心的自己却又没有意识到的想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在我们的课堂内又有相当的道理和存在的合理性。学生会觉得很兴奋,如果我们的思维引导没有超出他的认知和理解范围他就会觉得这些我都懂甚至会觉得很鸡肋,从而没有再听下去的可能性。这堂课也就成为了仅仅是陈述知识要点的乏味课。

          武智先生和鲁东海先生在《历史教学杂志》中《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与流》一文中说到:“历史是多维的,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是不一样的。”八年级上册12课,新文化运动中课文的最后谈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说:“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个黑暗的屋子,而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是关在这个屋子中一小部份人,在大多数人习惯黑暗的时候,他们要求把屋子换成透明的玻璃,这样的提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会遭到大多数人反对的,即便是后来协商、妥协,他们也最多是让你打开一扇窗,而不会全部换成玻璃,而新文化运动需要的就是那一扇窗。我们可以想象陈独秀先生他们最开始的诉求如果只是为了打开一扇窗,那么到最后会不会连一束光也没有呢?那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是不是他们事先做出的一种看似极端却又合乎当时历史条件的一种策略呢?从始至终就是为了达到一个折中的目的呢?为此我举例了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陈独秀先生,其实他们都是很尊重传统的人,胡适先生还遵从了父母之命娶了一个小脚的妻子。我在课前准备一些资料带领学生走进当时的历史环境去分析这些史实,是不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我想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也应该研究的一个方向,也就能更准确的解释好课本上所提到的“片面性”。

          历史课上关于新思维的引导一定要能打动学生,要让他们的思维有矛盾,甚至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有点糊涂,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好奇心,才会像侦探那样试着去寻找真相。我曾经看过两个视频,一段是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另一个是英国BBC拍摄的记录片,其中都谈到对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看法。美国人称之为“革命”,是为了自由而战,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而英国认为是内乱,是分裂、是暴动华盛顿是叛徒。我在讲课中把这两种观点都告诉给了学生,然后问他们:“华盛顿究竟是为自由而战的独立战争的伟大领导者还是分裂统一的叛徒?”当同学们回答的时候就自然的形成了两个部分,最后演变成了争论,他们开始在头脑搜索自己在这个内容上的储备知识、在课本上寻找证据在佐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都觉得自己是有道理的,从而构成思想上的碰撞。让学生对原本固化的知识点有了新的认知。历史问题就是这样大都具有两面性,是立场的问题。(当然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这样,我们不能说看法有不同的地方就没有真相了,这也是不正确的,比如日本人的活人细菌实验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反人类的。)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想,怎样上好一堂课?如何让学生觉得课堂意义?在历史的教学中,我觉得要有一种观念,就是不能为了讲历史讲历史、为了讲事件而讲事件。要把这些内容放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讨论。经常会有刚上初中的学生问我哪个皇帝好?哪个皇帝坏?这时我们不妨想听听学生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引导学生把人物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衡量一个人的功过,甚至可以和其他朝代的皇帝进行一个纵向的评比,然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更为客观一些。前几天我讲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加强统治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当时就有学生问:“他弑杀功臣,不厚道而且方式很残忍,同为开国君主的赵匡胤同样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做法却要温和的多,为什么?”出身不同、受教育的环境和成长的环境不同造成了两个人性格和心性的不同。明太祖农民出身,一朝得权便会心生猜忌生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从而排除异己,诛杀功臣,刘邦、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也是这样的人。而宋太祖本就出身贵族受到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所以他采取的方式才有所不同。”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引发思维碰撞,有了这些思维的碰撞,才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些火花也就成了课堂的灵魂。其实我个人觉得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历史的信息去佐证一个既得的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光学习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对我国来讲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领事裁判权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法治的亵渎,还是我们的司法系统不够完善。只要我们善于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新奇而又合乎情理的问题,也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让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教学中的“新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gp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