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良知,一说到良知,必然就会讲到王阳明的《心学》。那到底什么才是良知?大家都很迫切的想搞清楚自己的良知到底在哪?又该怎么用?就拿王阳明的《心学》来说,其实它并不是一个论证和描述良知到底是什么的一个学说。《心学》的重点其实就是在致良知和事上练,而非讲良知。正如老子的《道德经》重点也并不是在论述和描述到底什么是道。《道德经》的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还有儒家一直强调的是修身格物,行中庸之道,向圣人看齐。它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论证和讲清楚到底什么是中庸,什么是圣人。我们抛开那种花十元钱上柱香就渴望佛祖保佑万事亨通的一些人所信奉的佛教,今天讲的是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禅宗,其实它讲的也还是明心见性,提起觉知,无心所住,见诸相非相了以后自然就会见如来。它也并不会去给你详细的论证和描述到底什么是觉悟。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儒释道三家都在尽量避免的去过多的讲概念讲感受,因为讲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在做加法,你讲的越多,你对结果的执着就会越多,这只会增加你的所知障。那什么是所知障呢?其实就是你执着于你头脑所掌握的认知和知识不放,结果反而阻碍了你当下行动上的实践和对事物本质的验证和探求,这就叫所知障。于是儒释道三家不约而同的都只讲过程,讲方向,讲回归,讲如何向内求,因为这样是在做减法。三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当你去掉了人为的造作,摆脱了人欲的蒙蔽,放下了对已知的执着,回归到当下,保持正念,不断的修炼自己的定力与专注力,最终脱离了固化的社会习性和思维的惯性驱动以后,那你自然就知行合一,明心见性,无为而为了。我一直认为大脑只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机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去理性的找寻逻辑,但心才是证悟一切的源头。说到这里,你看是不是和你的习惯是相反的,并不是要你先悟出一个什么新的东西,然后你才朝他努力,而是让你根本就不要向外求。因为每个人的内在本来都是具足圆满的,大家都一样,全都有。人人内在都住着一个圣人,人人都有自己的佛性,不需要任何的加法,而应该是一个不断让你去掉和放下做减法的过程。等你把该空的空掉了,把该放的放下了,该看破的看破了,该处理的处理了,你自然就明心见性了。假如你去问一个禅宗大师,什么是自信,怎么才能明心见性?你放心,他一准不会告诉你,他只会告诉你去向内自己找,或者干脆告诉你,你自己守着一座金山,又何必来向我要金子呢?可你听不明白呀,你必须凡事要整清楚弄明白,最好直接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有这个执念在,所以你才会越跑越偏,离开悟越来越远。我们都爱读《道德经》,那你看老子是怎么说的:常无,故以观其妙。也就是说你要体悟道的玄妙之术,你就得常无。你只有自己去无的状态里,也就是所谓的禅定当中,才能找寻才能体会。那什么叫禅定呢?离一切相就是禅的状态。当你身处在充满了相的三维世界当中,但是你做到了看破一切相,脱离一切相,不被任何一切相所灼染的时候,你自然就能看到本质,自然就会体悟道的玄妙了。所谓的本性,良知,自信,天道,中庸等等等等,这些只能自己去亲身证悟,不可言说的。高深有玄妙的东西,绝对不是谁用他的大脑的思维逻辑组织出来的语言和文字就可以给你讲明白讲清楚,最后把你讲到顿悟的。如果今天我在这大言不惭的给你大讲特讲,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天道,那我就是一个臭不要脸的大骗子。你别指望你内在的提升可以像学习那些数理化公式定理一样,别人都给你证明好了,你学会了以后直接就可以拿来用了。记住,天下之苦,天下之道,唯有自度,唯有自悟。任何的学说、体系和宗教,它给我们的功能和作用只有一个,就是给你指一个方向,指一个路径,然后你内在的维度是否能够得到提升,那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