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胎看书养,二胎做猪养”,这句话放在我们家毫不为过。同样发烧,头胎午夜两三点:医院,点滴,身后跟五六个大人是标配。二胎:第一晚,姑娘烧,38.9,零处理;第二晚,弟弟烧,39.8,先让他烧,到午夜喂4毫升退烧药,继续睡。第三晚,都好了。每个人体内都住着一个英雄,免疫系统的构建,需要家长适当放手,激活孩子体内的免疫英雄,发烧是体内的英雄同细菌作战的过程,一开始就人为帮忙,只会使人体内的免疫英雄越来越弱。弟弟从不发烧这个传说是妈妈人为制造的,他不是没烧过,不过是我一个人关着门处理掉了,婆婆总纳闷我怎么那么喜欢关门,里边藏着许多我不告诉别人的秘密。哈哈!
对于孩子的教育,同理,激活孩子体内的英雄。生而为人,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都不过沧海一粟,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活成一个真正的英雄。
这个时代人们茶余饭后聊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教育。与家长的教育相伴相生的是孩子的学习。如果家长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在努力教育,孩子就一定在学习,那很不好意思的告诉您:您错了。
学习是什么?学习是儿童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如何产生?学习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反复练习,所以长大就会了这事真不是特别靠谱。此外,学习遵循“准备性原则”,这意味着不论要求孩子学习什么,家长第一要抓紧的不是您有什么要求,而应该是儿童的起点,也就是他现在是什么样子。家长要对儿童的状况有充分的了解,继而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对儿童的教育目标不是家长想要孩子怎样,而是孩子能怎样。如果家长想怎样孩子就能怎样,这世界上估计最后就只剩总统、科学家、富豪三种人了。教育的重点是:①家长足够了解孩子,接纳他们的任何问题,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步,这一点妈妈做得特别好;②引导孩子觉察自己的行为,发现不妥的地方,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问题,相信有解决的途径;③引导孩子就自己的问题思考解决对策,不要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你要怎样怎样,这样做会破坏孩子的思维能力;⑤激活孩子心中的英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孩子抱有积极的心态,孩子首先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的,换句话说家长觉得他们行,他们就真的觉得自己行。我们中国家长喜欢越俎代庖,安排孩子,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这真心是个悖论,一边不给发展能力的机会,一边要求高标准的结果。
英雄主义的培养:①培养孩子的重要感。让孩子觉得自己以及自己的意见决定是重要的,我不需要完全只听从别人的意见,就算同一意见,从别人口里说出来的和自己想出来的,也不是一个概念。②让孩子产生成就感。不要啥事冲在孩子面前替他们解决,每个人只有常常从事有挑战性的任务,并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才会产生这种完美的成就感。③让孩子获得力量感。长期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的孩子才能获得力量感,这是他们将来面对人生挫折、接受挑战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小时候折断孩子翅膀,却希望孩子飞翔,可能吗?
教育孩子遵循什么原则?第一,对孩子来说,一定是量力而行,内容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但太容易也没什么意义,让孩子跳一跳摘个桃最好。第二,经济合理,耗时多收效少的事一定是方法不对,得反思。
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教是为了不教,许多家庭只是一味教,没有把不教当做终极目标的教育不是真教育,最多不过操控而已。甚至有时教育是反教育的,比如一件事,儿童本来打算去做的,结果家长反复强调、啰嗦,结果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继而不想做了。也许有人会说强调一下而已,逆反什么?人生而希望自由,孩子知道你说的都对,但他们真心不喜欢你命令的嘴脸。
我们教育儿童的误区是什么?第一,功利主义作怪,中国人要面子,许多时候只图表面东西,而忽略了内在。教育成不成功不看眼前,看孩子三十五岁时的样子。第二,一厢情愿,许多时候,不过家长在教而已,孩子并没有学,甚至在背道而驰。学习是孩子主动构建的过程,教育儿童的内容要与儿童发生真正的连接,教育才会真正发生。而教育到位的结果是孩子头脑中建立了图式,图式是什么?图式一种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如果孩子每件事都只能经由大人安排完成 ,对不起,他们根本没有形成什么能力。
如何避免误区?①放手让孩子体验、经历失败,让孩子自己觉察自己的行为,思考对策,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这么一长串,需要的就是少指挥,孩子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固定的思维模式。②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孩子有了问题是好事,就像发烧,如果处理得当是孩子建立免疫能力的好机会。当孩子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就会产生不平衡,这个不平衡表现为孩子的各种问题。每个人会自然地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新的平衡,不必焦急,给孩子时间,多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对策。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建构和完善自身素质。
教育孩子,把他们内心的英雄激活,家长只需告诉他们英雄和乞丐的区别,然后引导他们在英雄导向和乞丐导向的行为之间做自由选择。孩子生来有英雄主义情节。教育内容是此岸,教育目的是彼岸,要跨越此岸彼岸之间的大河,我们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有多种,但利用儿童的英雄主义情节绝对是绝佳选择。跨越并不容易,此时儿童需要英雄的意志来察觉自己的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最后顺利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又将不断强化儿童正确的行为,这就是将英雄主义植根儿童心底所产生的力量和全部意义所在。
愿我们心里住着一个英雄,真正爱孩子的人停住一切为孩子代劳的手,管住想操控孩子的心,最极致的爱、最英雄的家长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的英雄,哪怕将来他们平凡一生,也能幸福一生。
如果家里有一个女孩,请一定告诉她:柔弱不是女性的代名词,她同样可以成为英雄。女孩和男孩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我已经重复多遍:男孩不能生孩子,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