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著名的语录有很多,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再比如《为政》里面的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然而,孔夫子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一直被埋没了很多年,这个思想叫“中庸”。很多人把这个词简单的理解为“好好先生”,“做事没有原则”,“凡事不可走极端”,“既不能左边又不能右边,只能走中间”,认为中庸就是中间。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孔子曾说过,中庸是一个人道德的最高境界。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之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最高峰;第二,中庸,是非常难以做到的。罗老师曾在《知识就是力量》脱口秀中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上驾校,第一堂课一定是学交规,但是在完全掌握规则之后就一定会开车吗?上车之后,你满脑子都是原则,但是实际上那个原则能用?方向盘是向左打有用,还是向右打有用?教练都会骂你的。教练通常会说:“正正好才行。”是正好在中间,一点儿错不能错,你才能不压线。学车,难就难在正正好。所以说,什么是中庸,从小到大我们学过了很多的原则,学过了很多准则,当你把它融会贯通,融为一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且做得恰到好处的时候,那就叫中庸,孔子评价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七十的时候才真正做到了“中庸”。中庸之道难就难在正正好,我们为人处事,是一味的待人亲切好,还是一直“保持尊严”好?正正好才行!一个人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人世间的大道理,等他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已经知道了绝大部分的道理,然后他需要用剩下的所有的生命时光来在处理每一件事的时候找到那一条细如发丝的中庸之道。大部分的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种特质,那就是为人处世的中庸。它能让那些上位的理论,在实践中落地。
其实所谓的中庸也并没有那么的高大上,我们中国人天性中就有那么一个特性“中”,比如,中国的老百姓做事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问一句,这件事你看中不中?但是中国的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没有读过书,就算是读书,也不会去读《大学 中庸》这类的书。因为他们关心的都是“衣食住行”方面,这种高大上的理论他们并不感兴趣。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入骨髓的传统思想告诉他们,做事要考虑中不中。就是这一件事情对张三有好处,对李四也好,对自己也不错,这就是中。中就是让各种力量维持它的平衡点,并一定是中间的那个点,而是最好的那个点。比如说,一个矩形,从中间分开一定是最美的吗?显然不是,数学上有黄金分割线,比值大约为0.618。
中庸之道和我们平时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说一个中层干部,能做到中庸才是一个好的干部。要让上级领导满意,也要让下属支持你、赞美你和拥护你。如果你光考虑领导的意见而置下属于不顾,势必影响任务的完成率,这样的管理是不长久的。但是,如果一味的迁就下属,而让领导不满意。不放心,这样的管理也是不合理的。取中庸之道,上,让领导满意,下,让属下支持,在实践中找到这个平衡点,找到那条成长的黄金大道。其实,我们班级管理培训自主管理团队也是这样,我经常给我们的自主管理团队讲:管理的精髓在于得民心,深得学生爱戴,有品德,有涵养,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榜样。但是,在此同时要能完成首导交代你们的任务,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和同学之间的冲突,你是在这种一次次的处理事情中,学会管理,掌握管理的秘诀。
如果我们的家长读了《中庸》,或许他就会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现在的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希望他们考上好的高中、大学,甚至是研究生。然后找好的工作,挣稳定钱,买个房子娶个媳妇。其实这都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我们现在提倡“培育人性光辉,播种人生智慧”,“育人立意”等等,包括我们组织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培育孩子们的能力,修炼孩子们的品德。我们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道心”,《中庸》里说:“修道之谓教。”
培养孩子的良知,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让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注意做到“中庸”。我们让孩子学“术”很重要,这是他的本领和本事,但是一定不要忽略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周易》里面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生的能力和技术要以道德和品行作为载体,没有道德支撑的“术”是很可怕的,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比如二战期间的希特勒。当然,如果只有品德没有技能那也是没用的,这个“道”就是悬空的而不能落实。所以,我们做教育的人既要教与学生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现如今,人们都在追求名与利,地位越高,走的越远,这份渴望就越大,如果没有“修道”来为我们保驾护航,那么,这个人一定走不远,很可能会误入歧途,最后走向自我毁灭。如果,在教育中“修道”这个环节没有缺失,那么这个是可以经得住环境和时间的考验的,能力越大,平台越高,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其实,《中庸》开篇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这篇论文的主旨精髓,也是我们教育孩子“培育人性光辉,播种人生智慧”不可忘却的。不能忘却心中的那份良知,率性而活,也就像是《大学》里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的学问,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品德,怀有那份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慈悲。最后要“止于至善”,也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个细如发丝的黄金大道——中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