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有趣的抖音:一位法学院住校老师问他在读初三的女儿如何分辨出大一新生。他女儿一针见血说:“大一新生脸色都很差,表情都比较木,眼神都比较呆滞。”是的,从教十多年,感觉近几年的学生学得比以前的学生辛苦千百倍,但效果却不如人意。我还发现,他们的眼睛一年不如一年有亮光,他们的眼里都没有闪烁着本属于他们的朝气蓬勃,缺少了一股灵性。为什么?
记得曾经跟一位高一的数学老师聊天,她抱怨说现在的高中生,数学差的一塌糊涂,真得不知从何教起。我笑着无奈地说:“没办法。中考,我们已经筛选一次,把最好的,最勤快的生源送给你们了。”是的,能过中考的,已经是不到百分之五十的佼佼者。
有时想想,现在的学生,压制着自己所有的兴趣爱好,甚至挤压着体育锻炼的时间,一门心思努力学好每科,可结果呢?学有所成还是庆幸的,可大多数学生不仅一无所成,甚至厌学。为什么?
“你班学生基础最好,你为什么每天如此忙忙碌碌?”“他们基础好,我要扩展更多一点,争取让他们学得更多。”“你可以尝试让孩子们自己预习,大胆放手,给机会他们上讲台讲解。”“他们哪有时间?而且我课程那么紧。”我的心蹬了一下,预习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啊,学生都忙得没时间预习?把学习最重要的环节跳过,直接听老师填鸭式的教学,对孩子长远来说,行吗?
我也一直秉承着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方法去教导学生。但“教为不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每个班学生的差异而不一样。有的学生领悟性高,不用多久就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考模式。有的学生领悟性相对弱,我们更需要静待花开,给更长的时间让他们成长。但是,就如同事说的,你等得起吗?
所以,我迷茫了。静待花开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耗得起的。
所以,迷茫中的我,不想填压式教学,又不想让孩子感觉到无所学,只能让他们每天起床对自己说:“今天,又是最美好的一天!”“今天,老师教的我都能听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