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人们,对他们来说1995年就是未来。在城市中,在酒吧里,在每条街道,他们踱步前行,就像我们追求未来的样子。
如同穿梭在恍惚的时空隧道,透过蓝白线条的音色,以及明亮的吉他弦,伴随着抓耳的旋律,City-Pop 宣扬积极向上的乐观享乐主义就像是肥皂泡一般绚丽而空虚,往昔的美好景象在晴空烈日下,随着太阳的热量逐渐蒸发掉,变得开始如卡带的收音机一般失真。
City-Pop音乐的诞生
随着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的大幅发展,与60年代的年轻人不同,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已不再热衷于谈论越南战争与学生运动,当时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了对属于自己时代音乐的探索。在吸收了大量黑人音乐、以及当时正在浪头的New-Wave 风潮后,80年代的日本进入了一段独特而影响深远的 City-Pop 音乐流行潮。
△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
自二战以后,日本一直以美国为学习对象。无论是在日美军还是旅美日本人,都在日本传播了相当大量的美国流行文化。当时的年轻人比起传统的日式苦情民谣,也更乐于接受情感上更为积极向上西式歌曲。在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中,他们开始积极地拥抱享乐主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悄然诞生于这个时代,city-pop。
在这个时间段出现的 City-Pop,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和当时欣欣向荣的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开放的男女关系以及各种新兴娱乐活动,都是 City-Pop 的灵感来源。就像同时期的中国的迪斯科。
△ 80年代日本迪厅
City-Pop独特的日本流行音乐类型。在欧美社会,流行音乐基本不存在本土和外来的区别。但在日本,本土音乐(即“邦乐”)与外来英语圈音乐(即“洋乐”)的分别却十分明显。1960年代,由于贸易自由化,外国音乐产业资本大量进入日本市场,邦乐和洋乐在音乐形式上的区别越来越模糊。
日本本土音乐人纷纷模仿和学习洋乐,最终在1970年代中期掀起一阵“新音乐“浪潮。City-Pop就是这样一种洋乐化的邦乐,在音乐形式上它陆续吸收了西方成人时代柔顺光洁的旋律,放克、迪斯科多样的律动,融合爵士的复杂结构,以及沙发音乐与异域音乐的休闲趣味。
△ City-pop风格插画
与现在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流行音乐不同,那时候的音乐人在音乐制作中投入了大量时间。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音乐人开始尝试使用更为繁复的音乐制作技术。早在80年代初期,音乐人佐藤博就已开始尝试将电子元素融入音乐中,而这些音乐就算是放到当下来听也丝毫不落伍。
创造了city-pop
△ Happy End乐队
City-Pop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69年成立的Happy End。 这支乐队由细野晴臣、大泷咏一、松本隆和铃木茂组成, 他们被认为是City-Pop的第一次发声。摄影师野上真宏回忆: Happy End 当年多出 入于美军基地附近的酒 吧演出,天然受西方音 乐影响,但他们也很好 地践行了“拿来”—— 将民谣、流行摇滚和爵 士融为一炉,并成功内 化出一种独特的和式摇 滚曲风。
△ Y.M.O.乐队
说到第二波City-Pop 的爆发,应归功于 Yellow Magic Orchestra(黄色 魔术交响乐团)。 这个乐团最初是由 细野晴臣提议组建的,很 多人提到他们都不自觉地 想到德国的电力站乐队, 两者都以Synthpop 和 Techno 音乐形式为主, 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影响,但黄色魔术交响乐团却没有失去他们的独创性,而且他们也带动了合成器音乐在日本的迅 速普及。
泡沫的都市,泡沫的人们
city-pop产生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前,与风靡日本的民谣截然不同,它歌唱的内容脱离了沉重的人生或对社会的批判,音乐中所描述的一切,不管是生活、人生还是恋爱,都呈现出一片欢乐气氛。
△ 夜晚的东京,下班的都市
city-pop更具有一种轻薄感,让人一听到就想到那个热衷于享乐的美好时代:不管怎样,寻找自我之类的沉重话题就推到之后吧,享受当下,享受恋爱。city-pop的全盛时期为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持续了约15年的时间。
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披头士为代表的美国摇滚乐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也对此有侧面描述。在这样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新生的city-pop身上看不到太多日本传统的影子,被看作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与纯粹的邦乐、根植于民俗音乐的演歌不同,City-Pop的受众不是充满乡愁的第一代城市居民——而是他们的孩子,出生于1960年后,接受城市教育,喜欢轻快节奏的青年人。这些青年有着发达的音乐感觉,他们是繁荣的消费社会所定义的“新人类”。戴着耳机的青年们一时间遍布城市各处,随心所欲地在公共场合构建自己精致的私人世界。
△ 音乐大师坂本龙一
City-Pop因汽车音响技术的升级与普及受到了更广泛的欢迎。1984年,汽车音响开始支持播放磁带与CD,人们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旅途中播放自己喜爱的音乐。如今,最聪明的音乐制作人仍在尝试一种做法来检测一首歌曲是否具备流传的潜质:将歌曲放在跑车里播放,将跑车一路开到海滨,看看这首歌是否有某种使人感同身受的魅力。
△ 《FM station》某期封面,铃木英人绘作
与city-pop的音乐风格相同,由city-pop延伸而来的视觉艺术也充满了80年代的气息。它们大多喜欢使用夏日海滩、泳池、老爷车等元素,色彩层次感丰富,给人一种纯净而清爽的感觉。
动画中的音乐,日本动画的黄金年龄
浏览现在各类音乐平台上用户们所建的City-Pop歌单,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与其他音乐类型的歌单不同,City-Pop的歌单封面大多都是1980年代的动画海报或截图。
人们不难猜想这背后的联系:与City-Pop一样,1980年代也是日本动画的黄金时代,两者共同构成了大家对上世纪的繁荣日本的文化印象。这里面还存在一层更深刻的联系,它们的主要受众都是1980年代出现的新消费族群——愿为休闲和信息消费的,期待这些消费能重新建构自己身份的青少年们。
△ 1983年:最早的OVA动画《DALLOS》
正如发达的音乐产业孕育了City-Pop,也逐渐衍生出更丰富的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最能够反映青年占据市场一席之地的是OVA的诞生。OVA是一种因载体形式而被专门分类的动画类型,它只通过录像带、影碟发行,这些动画在电视频道、电影院等公共平台通常是看不到的,你只有将它购买或者租借才能欣赏它。
这意味着,经济大权仍旧受父母控制的低龄人群不在它的受众范围之内,这同时也意味着,它所涉及的题材与文化,将比大家在公共场合能看到的那些动画更丰富、更边缘。日本OVA的兴衰基本与日本各行各业都有钱的泡沫经济时间段同步,基本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前后。
△ 《猫眼三姐妹》
city-pop与日本动画的黄年代彼此重叠,其中的交叉不胜枚举。这样的审美既具备娱乐至上的精神,又蕴含高度敏感的情感。这样的审美也使1980年代成为如今青少年探索更多娱乐、挖掘更多秘密的宝藏。
而即便随着1990年代涩谷系的兴起,city-pop逐渐退出动画,它在日本动画中所留下的独特的休闲情调,也依旧影响着如今的动画配乐,并总能轻易唤起有经验的听众对city-pop的记忆。
△ 《城市猎人》:一部City-Pop的音乐集锦
我行我素的侠探、有着惊心动魄的精彩生活与数不清的桃花运,主人公犽羽獠(寒羽良)连同这部作品里的男男女女已经随着北条司笔下的《城市猎人》而被封存在许多人年轻时最美好的黄金记忆里。
这也是属于东京的最好时代,泡沫经济那种乐观、享乐的思潮感染了都市里追求惬意的人们。伴随着这种玫瑰色的氛围,City-pop与大一批音乐音乐人绽放光芒,其中就包括了日本流行乐坛的教父小室哲哉。初出茅庐的他,与乐队The Network一起为《城市猎人》贡献了若干首经典。
旧时代的新青年
在日本最为繁华的新宿夜晚,有许多人在下班之后来到酒馆买醉,小时候看日本的电视剧,常有情场失意的年轻人独自一人,坐在新宿酒馆的吧台,。度过一个人的夜晚时光,调酒师此时是最贴近的聊天对象,可能一整晚伤心流泪,可能运气好一点遇到同样失意的男人,展开一段意外的邂逅。
希望让你可以搭配一杯小酒,在夜色下,开车穿梭在霓虹的都市中,享受着20世纪吹来的微风,那个迪斯科和爆炸头的年代,那段繁华且开放的往昔。 80年代的人们,对他们来说1995年就是未来。在城市中,在酒吧里,在每条街道,他们踱步前行,就像我们追求未来的样子。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MaoAca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