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始连续几天的回访家长们,询问孩子们最近的情况,有位妈妈的反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中1位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其他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进步,曾经放弃的爱好也主动重新捡了起来,屋子也能收纳的非常的整洁,只是在学习方面就有点一言难尽,刚进入初中,学习内容难度加大,作业又多,每天晚上作业要写到很晚,又还没有适应过来,感觉有些吃力,很多题目也不会,内心感到烦躁,想看手机,又被限制了手机时间,情绪非常的抵触,感觉一夜之间变了一个人,不愿意和爸妈说话,回复也不耐烦,学校有一次考试,也受了点打击,能理解也能引导,只是感觉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没有出来。我一边听着妈妈的描述,心脏就在咯噔咯噔的跳着,头脑中闪过的就是最近刚看完的书籍《隐幽的人性》-超越自卑的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一个场景。显然我和妈妈的关注点没在同一个点上。
既然提到了这本书了,那我就先简单的介绍这本书籍吧。《隐幽的人性》-超越自卑的心理学,作者徐泽旭,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中有大量的案例都源自于作者的实际咨询,通过案例深度剖析了自卑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表现,把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延展应用到现实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为广大读者理解自卑,转化自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我在阅读完本书之后,书中许多细节的描述引发了我的共鸣,不仅在自己的身上,同时在身边人的身上也能看见许多案例中所描述的影子,有孩子的父母可以买回来看看,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减少点弯路;爱学习的伙伴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正确的接纳;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同时又有一点功力的人来说,可以尝试着来对自己的内心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疗愈。
其中书上就有提到学业上连续不断的挫折,身边人如果没有给予很好的指导,就很容易让孩子因挫败而焦虑,慢慢变得自卑起来。(以下问书中的片段)
当你看完这些文字,是否对开始所描述的孩子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如今的社会如此的卷,这份焦虑都已经让孩子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有所觉察,并适当的给予支持和指导,协助孩子平稳的度过升学的阶段,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也就会慢慢的增强起来。
再说回前面的回访,故事还没有结束,虽然妈妈感觉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出来,好在妈妈对孩子始终保持着一份信任,相信孩子是一定会变好的。孩子因为内心的烦躁会不自觉的刷手机,因此耽误了作业的时间,到了晚上11点作业还做不完,孩子很沮丧,妈妈却表示能够理解,并让孩子早点休息。孩子反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不说呢?妈妈只是表达了相信,说她学习能力强,记忆力也好,学习肯定不会差,多多加强练习,后续就会有很大进步的,就是在这样的相信下,孩子的状态在一点点的变好。为此,我深感欣慰,孩子是幸运的,当孩子面对父母缺乏自信的时候,父母给予了完全的相信,这让孩子内心的挫败得到了一种平衡,身边人的反应打断了挫败所带来的负面体认,同时借助父母的力量,给予孩子能够继续往前的动力。
小Q口中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就是书中所提到的“英雄在我心”。孩子在学习,适应学业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和难以适应的状况,一开始还会想点办法去应对,去挑战,随着挫折的次数增加,自己的努力又没有达到效果的时候,内心的失落感会让自己越发的难受和焦躁,就想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为自己继续努力的动力。如果这个时候的需要没有得到回应,内心会更加的失落、不安,每一天都会受到如此的折磨,为了缓解这样的痛苦,内心就会寄希望于未来,创造一个英雄式的梦想,希望自己的今天是自己成功的垫脚石,希望今后的某一天能证明今天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这就将现在和未来割裂开来,当现在遇到困境时就期望未来英雄主义的自己能够来拯救现在,如果这样的梦想成为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那自然所付出的行动将会减少,当行动越来越少,孩子们在行动中所能获得的成就感,价值感也就越来越少,负向体验感的累积会加剧对自己的失望、责备,迫于这样的压力,孩子就更有可能采取逃避或者在其他地方寻求刺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让自己的情绪状态得到缓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沉迷于手机的一个因素了。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探索世界的体验感和认知。书中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是情绪影响了想法,还是想法影响了情绪。翻完书中的案例,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不难发现孩子在一开始面对事情的时候,头脑中是没有任何想法和判断的,它只是对所面对的事情,有着一种自己也说不清名字的情绪,而这份情绪背后的需求也是不够清晰的,或者是不知道要如何表达,如果父母观察的不够仔细,忽略掉了孩子的这部分需求,用自己以为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状态,父母的言语或者是孩子的总结,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想法或者认知,如果这份认知是负面的认知,就会不断的扩大、加深孩子的情绪感受,当孩子再陷入情绪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会越发的激烈了。
所以在这里要特别的提醒各位父母们,情绪并非洪水猛兽,也并不可怕,它是一直都存在着的,只是大多数人不太懂得如何与情绪相处,也无法辨识出情绪背后所带给我们的需求信号,所以就下意识的忽略掉了。而这被忽略的部分,恰恰是我们可以给到孩子支持和鼓励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