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说点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是我后来每一次写文章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更文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有讲过自己的故事,朋友的故事,听过的读过的别人的故事,但这还不够。
也许是知识素养的汲饮不足,又或许是真的这些年看的书见的人听的故事,除了忘了的提不及的某些事,剩下的也都化为之前已经更新出的那七八万字。
以至于现在每次很想动笔的时候,总是会有种理屈词穷不及道哉的感觉,行至一半心生断意。
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某些心态变化引起,写了一些草稿堆那里也会不由难续,止于更新。
就好像心里还是会藏着一些事,憋着一些话,然后在缓缓地沉淀过程中,反而忘于应该如何去表达,不过就算不记得也不要紧。
因为,有时候觉得,还不至于需要写下来去表达,去抒发。
毕竟,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情绪,都也还不至于。
01
一个月前的某个晚上,一个有段时间没联系的朋友找到我,问,你写文章是靠感觉么?
我说对的 ,自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是挺随意的。
“没想到朋友圈里会有这么一个男生可以把文字写得如此细腻,很不容易。”
“我还常常觉得自己很多地方不够好呢,谢谢。”我回答她。
“其实有时候不需要在乎好不好,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不是么?”
我突然意识到什么,“一开始确实不怎么在乎,但我发现读的人多了之后他们都会多少提点意见,所以也会逐渐对自己有点要求。”
好像,确实在后来的一些文章更新中,我也表现出了某种迎合的姿态,虽然我老早就下过断言不懈于追别人讨论正兴的话题。但我还是发现,好像当圈子响起某个声音,即便闻耳不语,却偶尔也会去习惯倾向靠近。
尽管这并没有什么,可我为什么会在乎这么多?
有些人的性格,从出生的时候刻在骨子里,后天的环境和遭遇,只是让那些刻在骨子里的性格浮于外中。
她问我生活里是不是一个很依赖感觉的人呢?我告诉她,有在意感觉,但不依赖。
我明白很多事光靠感觉是远远不够的。
就比如喜欢了一个不喜欢你的人,找了份并不上心的工作,这都是因为你心里的感觉,我通常管那种感觉叫做,
我以为。
02
我知道未来还会有很多事发生,还是会有很多事可以说可以写,也许那时候没有人看了,可我还是会一直写下去,就当作这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约定。
我并不知道你们会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期许看到一些什么内容。
如果我真的完全投其所好,我想我就不需要再继续写下去了。
迎合多容易啊,做自己才难不是么。
我写的东西几乎是不追话题的,比如什么前半生,后半生,三世三生,随便生...看着生,喜欢就生。
这些跟我没一点关系,一个女朋友的人去看人家的婚前婚后事,还在那无尽感慨人生多磨。电视剧里那么多大道理,你都看明白了又能怎样。
替她难过,替她悲伤,还是替她承受?或者说,你都是替自己。
大多数在享受观看的同时,好像同时回忆和想象也一直在线,哭着笑着的都是人生,都是自己的人生啊。
与其说在欣赏剧情,不如说是在可怜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于周遭境遇的那些触动。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沉迷其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接纳生活中出现的所有不管好的,还是不好的遭遇,才会让你在迷惑中找到出路,得到解脱,而不是恍恍惚在别人的故事里迷失自己。
03
当然,我也会关注一些热点的,万一以后要考呢?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嘛。
比如今年的高考作文好像就考共享单车了,你让一个没有碰过单车扫过码的人去讨论这个话题不开玩笑么?
怎么用都不知道,即便我们从小就被培养写命题半命题,议论抒情记叙,从来就不缺想象力和编造故事的能力。
我从一开始就并没有想过要讨好谁,因为我都是在表达自己,只是刚好有这么一个平台可以让我写的东西像印刷一般留下来。
如果恰好我写的被你喜欢,也实是鄙人之荣幸。
你可以留下评论与我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切磋了解的。
我也希望可以在这样的互动中学习进步,毕竟我们生活的样子千千万,思想更是。
假如我们正好想到一起,在下不免心生几分欢喜。
就像我在后台看到有朋友,甚至有不认识的伙伴们读到我的文字,说非常喜欢你写的东西,期待你的更新,这一切都会让我感到无比欣喜和满足。
然后我也会继续有在某个清晨午后,或是凌晨起身,抽出以前用来发呆傻笑、捶胸顿足的时间,在键盘上填敲我的几字忧愁。
现在很少再看自己关注的订阅号的更新了,就像我自己的公众号粉丝也在逐渐减少一样。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当初喜欢的几个公众号的文章风格变了样,变得世俗化,媒体化,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写爆文,怎么搞培训班之类。
三天一小广,五天一大广。我甚至发现那些入选留言精选的,竟都也是对文章软广的二次推广,这种情况出现多次之后,就算是我以前很喜欢的作者,我还是会毅然取关的。
我当然理解作为运营者,赚辛苦钱也是必须的,但也不能一发不可收拾啊。
秉持初心,继以往夕。
不是我不喜欢你了,而是你已经不是我认识的你。
我记得你给过的触动,所以我给文章点过赞,也点过底部广告表以支持。
但这都是有条件的,就是你还是你。
那些没有独立的个性思想贯在其间的文字,无异于数九饮冰,凉生无味。
04
最近刚读完俞敏洪的一本书,三十余万字,我在三天看完了。
我印象最深是他反复提到了"读书"这两个字,北大上学的时候,他读了八百多本书,后来工作了每年也要读六十本,也就是说平均一周一本书。
回想过去一整年,我似乎找到了自己那么长一段时间里心思荒芜的原因。
活动范围永远仅仅就是一个办公室那么大,接触的都是一些不苟言笑埋头做表写报告的同事。
开会打电话做表,做表接电话写报告...
工作之余也是,微博朋友圈QQ动态王者荣耀,期待周五害怕周一的周环往复。
需要仰仗出门骑行徒步,才能让自己宁静不已的日子里,除了舍不得那间办公室里几个熟悉的好朋友,我发现我一点都不怀念那份工作,看来我是真的不喜欢吧。
我更沉浸于我现在做的事情,尽管我背着电脑离开那栋楼的时候,我几欲泪下;
尽管回来的第一天,待在座位上抹了两个小时的汗的时候我就想着要放弃;
尽管有朋友说,如果这样你都没成功,你会不会觉得人生都没意义呢?
人生有没有意义从来不需要什么事情去证明啊,如果你不快乐,为什么还要继续呢?
我渴求一番成就,不然我不会这么义无反顾地从头再来,我也不惧失败,一个敢于重头开始的人,下一次必将会更加精彩。
明白了追求本身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去追求。而不是躺着说要追求,证明了是好事,证不明也无所谓,因为你战胜过自己你就不会觉得遗憾。
可倘若你那么在意得到,即便你成功了,我想你肯定还是会不满意。
追求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放弃,至于追求什么,放弃什么,这全看你自己的选择。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你有没有想过,其实都是可以选择的。
真的是这样的,没有人逼你一定要怎样,我们都不是小孩子,都应该勇敢作自己的决定和拥有自己想要坚守的东西,至少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
没有谁能逃脱历史车轮的碾压,但总有人可以那么多的灰飞烟灭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05
读俞敏洪的故事特别像读一个传销者洗脑般的演讲,尽管我读的那本书本身就是新东方出版的。
在这之外,我觉得他讲的话都非常真切实际,虽然他也承认有时候为了演讲效果,自己会说些假话,但这不足以影响我对他的整体感知。
书中引例了很多他朋友的故事。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谁是能够在几年甚至几个月从月薪3000到年薪百万的。
每一步的脚印,都是在背负着巨大压力下才踩上去的,不过那些走过的每一步,都会算数。
互联网成就了很多人,也淘汰了一些人。但有些存在,我认为永远不会过时,那就是精神和文化。
它们不会像在这个泛阅读和快消费时代出现的所谓"朋友圈爆文"那样,在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转发分享后,悄悄归于寂静。
像是从未出现过,存在过,并不会被多少人真正的记得。当人们再提及时,只会说一句:听过好像,有点印象,不过说了什么我忘记了。
真正经久不衰的东西,往往是因为它本身就赋有不朽的某种特质。
是信仰,或坚持。
他们也承受了压力,所以有些成就,是他们理应收获的。不过就算没有收获也不必难过悲伤,这世界失败那么多,真的成功又有几个。
人总是要往前走的,但偶尔有那么一些闲暇,是可以浪费在天马行空中的。
当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或者假定落于屏间纸上,你会发现它就不再仅仅是你那挥之已去的幻想了。
因为你的这些想象在别人读来的时候似乎具象化了,这不就是把你的想法换了种方式间接呈现了么。
所以不要拘泥于成或失,能去想,敢去做,做有为,这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凡事不一定非得有为,你能去做,并且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我觉得就可以了,至于结果,不妨日后再说。
知足者,方能常乐。
我想,这也就是目前我能够粗浅地领略到的一些关于写作和追求的意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