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境-哥本哈根(二)
哥本哈根无论从路上的骑车人数,路边停放的自行车数量,还是自行车专用道的长度,都可以算得上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在哥城的流行,不仅是欧洲人注重环保,节能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方便。哥本哈根虽然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丹麦第一大港,经济文化中心,面积也就区区92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上海的杨浦区加上一个虹口区。由此可见欧洲的一国一城是多么小,因此也有了以前在欧洲开车,开着开着就发现钱不能用了,开出国了。所以,有了欧元,整个欧洲变成了一国。在这样一个不大的城市,各种中心的集合地,大家住得近,上班近,购物游玩都非常近。如果开车,会遇到堵车,停车等一系列麻烦事。因此,自行车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最方便的市内出行工具。至于,环保节能,是备注 。
在哥城,骑车人有绝对的道路优先通过权,只要自行车和汽车发生交汇,汽车一定会停下,等自行车先过去,再起动。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都骑得相当快而且稳,同伴曾经忍不住提醒我骑车不要左右晃,别人都不知道从左边超我还是右边超了。很久不骑,生疏了。他们的自行车和我们经常见到的不大一样,左边是前车闸,右边调速,向后倒踩踏板是后刹,刚开始骑会不适应。我们向旅店借的自行车不贵,100元一天,押金400。
借自行车之前,我们先吃的早餐。欧洲的早餐应该都差不多,都是冷食,除了咖啡和热水。
用完早餐,我们跑到空气清新的露台中间抽烟,我把昨晚买的两盒色拉放到露台的木桌上,本想就着餐厅的面包吃掉,可是服务员没同意。不一会儿,天空中盘旋过一只硕大的海鸥,很健壮。我立马拔出手机照了好几张相片。第一次,近距离的听到了海鸥的叫声,特别大声。吸完烟,我准备去拿色拉,令我震惊的一幕发生了。两盒色拉的塑料包装都被撕开,其中一盒海鲜色拉里的新鲜虾仁全部失踪。这时,远处的屋顶上,一对健壮的海鸥在聊天:“今天的早餐不错啊,不知道明天还有哇?”“应该还有的,很久没碰到人傻钱多的了。”我对同伴说,在哥本哈根不用防人,但一定要防着鸟。
新港在旅店的左边,今天我们向右骑行。那时,正值八点刚过,是上班高峰时间。路上的骑车人有穿西装的,穿风衣的,穿牛仔裤的;年纪从十几岁到四五十岁的都有,还有前面两个轮子装个斗,里面放小孩的;上桥骑,累一点;下桥骑,要控制好速度;每个阶梯旁必然有一根方便上下推车的导向槽。
我们的第一站是玫瑰堡公园,哥城的所有公园都免票。在公园里,自行车需要推行,一个酷酷的security远远地向我做了两次推车的手势。玫瑰堡公园里当然有玫瑰堡,只是我们那天是周一,停业。于是,我们拔出相机对着堡,对着雕塑,对着一树,一草,一鸟,甚至两辆自行车一痛狂拍。据同伴说,拍自行车的时候,我的下嘴唇已经快啃到泥了。远处,一群小孩游园,几个年轻人散步,一对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青草葱葱,湛蓝的天空像刚刚水洗晾干的牛仔裤,点缀着一两朵云絮,阳光不太强烈,刚好从画面的前方照过去。同伴把拍摄的画面拿给我看,我说那是一幅油画。
去到哥本哈根大学之前,我们经过了园塔。园塔是哥城最高的建筑之一了,约二十层楼高。登到塔顶,极目远眺,远眺的极限是目力的极限,因为中间没有任何建筑物阻挡,没有大厦,没有摩天楼,连像样的高楼都没有一幢。整个哥城都由典型的丹麦式的房子组成,原味,古朴,简单,就像北欧的家具风格。
为了找到哥大的正门我们周折了好一会儿,甚至误入了教职员工专用楼,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女教授,应该是教授吧,英文也很标准。据她介绍,哥大由四栋建筑组成,不设学生宿舍,没有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就是学校的图书馆,而玫瑰堡公园是学校的体育场。印象中的大学总是有一个正门的,挂一个牌子或者一块匾,上书某某大学,旁边还有一排小字,某某题。之于哥大,整个哥城就是校区,没有正门,机场的海关是正门。
核心校区附近有很多饭店,我们选了一间放有很多书的餐馆坐定。翻开菜单,发现价格非常便宜。这一点倒是和我们一致的。全世界大学附近的餐馆价格都不会很贵。餐馆的内装全部用实木,桌子,地板,柱子,书架。阳光透过木制的窗户找到身上,书架上,埋头整理笔记的学生的金发上。餐馆坐得很满,有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也有老师和老师,大家用不大的声音各自交流着。这个午后,清爽而单纯。
初尝了校园午餐,自然要到校园图书馆坐坐,净化一下浮躁到不能再躁,浮不起来又沉不下去的灵魂。我们一路骑到了国立图书馆—黑钻石。国立图书馆是一个外墙全部用黑色玻璃做成的倒T型建筑物。整个图书馆包括四部分,我们一般游客或者哥大学生只能进入其中的一部分,仅是这一部分已经让我们激动不已。
图书馆可以随意进入,寄包使用二十克朗的硬币,用完会退回。一楼是咖啡点心区,可以看书写字上网。一整面落地玻璃幕墙正对着宽阔的海面与河道。二楼留出很大的空间,偌大的空间仅放着两个沙发,地面是大理石的。再往里进是阅览室,阅览区域的装饰又恢复到了典型的北欧风格,实木风格。阅览区域由大厅和阅览室组成,大厅的哥特式园顶加上三两张木制桌椅和木地板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大厅右侧是阅览室,门口竖着牌子,写明只有读者可以进入。我们好奇地跨过牌子,透过格子型的木制门窗向内张望,不禁惊呆。
整个阅览室将近四五百平米,被分成了十几排,每排有约二十个供读者自习的座位,桌子和座椅都是木制的,每个桌子上方有一盏绿色台灯。四周高高地竖着书架,一盏硕大的吊灯从穹顶悬下,正对着门是一面巨大的典型的欧式窗户。阅览室可以容纳三四百人,这时是下午近五点,里面基本座无虚席。而这仅是图书馆的若干个阅览室之一。这是西方统领世界的原动力,源源不断。
我对同伴说,如果是儿子一定要带他来哥城,看看美丽的女人究竟是怎样的,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如果是女儿也一定要带她来哥城,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努力。
为了再欣赏一下黑钻石的夜景,抑或是不舍得和这样的气氛匆匆作别,我们骑车回新港用完饭后,又折回图书馆。到图书馆时八点半,九点关门。要知道哥城最大的商场七点关门,他们对读者网开一面,读书比消费重要。我们再次来到那个隔着门瞄过一眼的阅览室,这时已经空无一人。同伴选了一本近代中国百科坐下翻阅,我静静的坐在旁边,坐在北欧最著名的图书馆的阅览室,被书籍包裹着。这里,就在我坐过的位子上,有多少学子每天在这里疯狂的浸泡,吸收,然后怀着梦想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我,已经被这个世界改变。
夜已深,我们穿过寒冷的空气,穿过皎白的月光,哼着歌,左右摇晃,飞速地,放肆地骑行在哥本哈根的街上,告别就在明天。
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前一天在码头撞见的一幕:清晨,一对情侣站在无人的街上热情拥吻,女生微微抬起了小腿。
再见,哥本哈根。
某个将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