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一个医生,在某个慢性病领域里小有名气。慕名而去的人很多,但坚持下来整个疗程,并且被治愈的比例并不高。我和他聊天时,学习了他的诊治方法论。
大多数医生是靠经验+检测来锁定病患病因的,还有很多,一上来就给最有用的抑制症状的药。但是这位医生不一样,他认为即使两个人得同一种病,病的类型一样,那么成因也可能不一样(注意,这是慢性病领域)。
于是他会把观察的阶段拉得比较长,这个阶段给安慰剂和简单的药物,但是随诊频次要加大,和病患主动沟通的比例也很大。其目的是尽量宽慰患者,消除掉心理影响,从而获得客观的个体患病特征。
根据他的经验和历史数据,把这类疾病分成了4大类二十多种。经历第一阶段后,就能知道是哪一大类了。然后进行一组深入全面的检查检测,获得数据支持。这个过程中,病患会和医生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基本会合力锁定病因,然后患者会努力管控好自己药物以外,生活工作中成因的部分。
然后才是真正药物干预的阶段,从保守治疗的药物开始,根据反馈逐步调整,找到最合适的药物组合,并且分阶段进行。
我们来看他的方法,是非常契合“如不能医治之,首先不能伤害之”。
一个标准诊疗流程,诊和疗是分开的。诊包括对患者基本面的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然后采用正确的检测手段来确定病因。同时和患者建立信任,使之配合。
在充分诊的基础上,才开始精确疗。
那大家都想问我,这位老医生叫啥,看啥病?
对不起,我是炒股的。
我学习到的是“如不能盈利之,首先不能亏损之”
一个标准的炒股流程,挖掘和买卖是分开的。对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了解,是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且基础工作完成后,觉得企业行业都好。还要判断自己的风偏是否适合持有,什么时候来持有相对安全。
在这种充分挖掘基础上,买卖成功率才高。
所以,我先分扇区,再分坑挖,挖机可以理解了吧。当然,这种分扇分坑的挖法,还有另一个考古界人士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