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是一种古老的商业模式,广告主付钱,媒介负责展示,中间可能还有广告公司的参与,负责根据广告主的需求制作广告。这一系列行为的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广告主更好的实现其商业目标。
消费者付钱购买商品或者服务,这笔钱的一部分被商家用来在各种渠道打广告。所以,其实我们也为广告买单。
那广告本身有价值吗?我认为在这个商品和信息都过剩的时代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连接了商家和消费者,商家有卖出更多商品的需求,消费者也有获取更多优质商品信息的需要。
早期的互联网,本着免费、开放、自由的精神,并没有通过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身收费。但公司总要生存下去,高昂的人力和服务器、带宽等成本,使得即便有VC,也不会允许这些互联网公司一直亏损,必须找到一种适合的商业模式。于是互联网广告诞生了。
那什么是互联网广告呢?最直白的理解就是传播载体为互联网的广告。因为转播载体是互联网,因此相比传统纸媒和电视广告,就出现了很多新的玩法。
先普及几个基本术语:
| CPM(Cost Per Mile)
按广告展示付费。比如CPM为10元,则表示广告每展示一千次广告主需要付10元。
| CPC(Cost Per Click)
按广告点击量计费。顾名思义就是你的广告每被用户点击一次,就付费一次。
| CPA(Cost Per Action)按用户行为付费。又细分为:
CPD(Cost Per Download)按下载量计费,一般指用户完成APP或者游戏的下载。
CPI(Cost Per Install)按安装量计费,即按激活APP的用户数量来计。
CPS(Cost Per Sale)按照最终完成订单的用户数量进行结算,这种一般比较少,广告主以电商类公司为主。
| CPT (Cost Per Time)按展示时长付费。一般出现在视频广告中。
这些术语理解起来都不难。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计费方式,核心就在于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广告圈的著名天问“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却不知道是哪一半”开始有解了。
以往对于广告主来说,撒出去的广告费如泼出去的水,广告公司不会跟你承诺效果,最终能带来多少订单和用户一半看广告质量,一半靠运气。但互联网广告出现后,竟然可以做到“定量”打广告!花费1000元,我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可以看了这则广告,多少人点击了,多少人最终付费了,所有的数据都可追踪可分析,简直帮广告主解决了最大的难题:广告效果评估。
接下来再说行业角色。传统广告行业涉及到的角色包括广告主、代理(各种广告公司)、媒介。而互联网广告在此基础上新产生了一个角色:广告网络/联盟。广告网络的作用就是利用新的互联网技术更高效地撮合媒介和广告主。比如Google的AdSense广告联盟,百度凤巢系统,易传媒的AdChina,淘宝的阿里妈妈,腾讯的广点通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之后再搜索有关这些广告联盟的信息)。
同时,互联网广告,相比传统广告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展现形式。
信息流广告
这个是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一种广告展现形式。最早出现于Facebook,也是帮Facebook在上市跌破发行价后力挽狂澜的产品。其实就是将广告“伪装”成一条正常的信息,穿插在用户的阅读列表里,让用户误以为这是一条正常信息,从而增加点击的概率。当然,将什么样的广告插在什么类型的信息里,以及用户是否会感兴趣,背后有一套大数据作为支撑。
贴片广告
主要指网络视频里的广告。这个和传统的电视广告有点类似,但因为互联网视频的灵活性,因此在展现时间、形式上也更多样化。
页面广告
这个是最传统的互联网广告展现形式,包括图片和纯文字。
视频互动广告
这种广告展示形式还没有很成熟,主要在视频中。之所以称为“互动”,是指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广告”商品,在页面上会直接浮现出介绍、收藏的按钮,感兴趣的用户可以直接一键收藏,后续再完成购买。
随着互联网广告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和标准化,开始采用互联网进行推广的传统商家也越来越多,这种可以定量评估效果和控制开销的广告形式,其投入产出比已经远不如以前了。就淘宝直通车来说,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最终有下单行为的用户)已经高达300-400元。
在这个各种商品严重过剩的时代,想要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力越来越不容易。没有商家会不投放广告,但最终这些花在广告上的钱由谁来买单了呢?还是消费者自己。所以结果就是,我们自己花钱帮我们从大量其实功能非常重复和近似的商品中“选”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商品。好像成为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或许不久的将来,就像《fast company》预言的那样,传播就像性一样,只有没本事的人才需要付费。而付费获得的,肯定不会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