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秦汉考古札记(六)

秦汉考古札记(六)

作者: 晓粥粥侃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24-04-13 10:00 被阅读0次

东汉洛阳城址沿革

汉 魏 洛 阳 城 遗 址 平 面 图

洛阳,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司马光曾经写下“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陆游曾感叹“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

洛阳,因城市位于洛水北岸而得名。但因汉为火德,忌水,故其时以洛为雒,称洛阳为 “雒阳”。魏受汉禅,又因魏为土德,土得水而润,复改雒为洛,呼其为“洛阳”。此后, 历代沿用洛阳一名,至今而不改。

洛阳位置图

东汉首都洛阳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5公里处,其位置居洛阳盆地中心,南临洛水,北依邙山,地控交通要冲,自然景色壮丽秀美。

文献记载和实地勘察表明,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就形成了一座规模颇为可观的方形城址,其范围约与东汉洛阳城的中部区域相当。春秋时期,周敬王避乱迁都此城,称其为成周,又称下都。当时因故城狭小,晋国率诸侯毁狄泉北扩其城。扩展后的城址,大小已经与东汉洛阳城的北、中部城区相当。

秦封吕不韦做洛阳十万户侯,并以此城为三川郡治,又将城址向南扩展,最终奠定了两汉洛阳城的基本形制和规模。刘邦灭秦后,在新都长安建成之前,曾经一段时间都于洛阳,在南宫处理天下政务。

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元年定都洛阳。经过165年,到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并“焚洛阳宫庙及人家”,洛阳城遭到彻底的破坏。东汉都城洛阳城的遗址东、西和北面的城墙,至今仍残留在地面上,已发现宫城、城门、街道、明堂、辟雍、灵台和太学遗迹。

三国时期,这里属曹魏。曹丕称帝建魏以后,定都洛阳。西晋受禅于曹魏,也以洛阳为都,至永嘉六年西晋南迁,曹魏、西晋以洛阳为都共九十余年。

曹魏都洛以后,对城垣及都城格局做了一些重要的修复和改建:新筑金墉城,仿效曹魏邺城西北的铜爵等三台,建成了目字形南北排列的三座小城堡。重点修复北宫,起太极殿;修补城垣,改建大夏门。西晋一代于洛阳宫室、城垣没有新的建树,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雄伟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在东、西魏邙山之战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

北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公里,宏伟壮观,布局整齐,开东魏、北齐邺南城和隋唐长安城规模宏大、整齐之先河,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里、外城的佛寺达1367所,皆建筑宏丽,也为洛阳城增添了光彩。

隋唐洛阳城营建于隋大业元年,其规模仅次于都城大兴城,唐代略有增建。武则天称帝时,改东都为“神都”,在洛阳大造佛像。隋唐洛阳城包括宫城、皇城、圆壁城、曜仪城、东城、含嘉仓城和外郭城,布局别具特色。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朱温于907年建立后梁,初都开封,开平三年迁都洛阳。后梁都洛15年,在唐故都基础上重建洛阳宫殿,经济也得到了相当恢复。923年,沙陀贵族李存勖代唐自立,建立后唐,都洛13年以后,后晋又在洛阳建都一年多,后迁都开封。至此,洛阳结束了其作为都城的历史。

原作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臧德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汉考古札记(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oz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