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我把孩子叫起床,然后把她的衣服递给她,于是开始了下面的对话。
我:6点半了,赶紧穿好衣服。
孩子:....(慢悠悠地穿衣服)....(穿好之后,呆呆地坐在床沿边上)....
我:赶紧刷牙洗脸呀,愣着干嘛。
孩子:.....(起身去刷牙洗脸)....(洗完后)妈妈,我洗完了。
我:花个10分钟读一本英语绘本,我给你卡时。
孩子:.....(照做了).....(十分钟之后)我读完了。
我:(看时间还够)花5分钟做个口算吧。
孩子:.....(照做了).....(时间没到,口算做完了,呆坐着).....
我:赶紧去吃早餐呀。
在一旁的孩子她爸终于忍不住了,说:你在养一个机器娃娃吗?你下什么指令她就执行什么指令。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问题有多么严重:我的孩子不会主动去做任何一件事,她脑袋里没有想法,她只知道等待着我来下一道又一道的指令——我叫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这看上去貌似很乖很听话,可我仔细想想,这真的是我内心想要培养的孩子吗?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一个没有我她就不知道怎么办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跟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呢?开学两三周了,我为孩子思前想后,从学校作业到课外补习班,无不一一跟进催促,希望她能养成良好习惯:做作业坐姿端正、每天按时完成学校作业、做任何事情专注力高、没有磨磨叽叽拖拖拉拉的现象。然而,所有的这些,如果没有我的提醒,她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最终还养成了她极度依赖我的习性,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即使有问题,妈妈也会帮她解决,也就是说最终好像都成了我的问题,因为我会火燎火燎地去急着帮忙解决的。
其实,我的想法跟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孩子成绩突出,各方面都很优秀。于是,我学着别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每个课外班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然学了白学。我们告诉孩子:做事不能拖拖拉拉;时间不等人;做什么事都要按时完成,要不然就会导致别课的作业没法完成......吧啦吧啦地跟孩子交代一次又一次,作为父母,总自以为自己活了那么多年,就可以有能力有经验地在孩子的学习上指手画脚,我们总急于把自己认为好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总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少走很多的弯路,最好能一步登天。我们想要培养一个拥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孩子,然而,矛盾的是,我们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孩子怎么有时间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去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一边鼓吹没时间,一边又在打听各种课外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就像是我们内心明明希望孩子往北走,却带着孩子踏上了往南走的车。
父母负责得越多,孩子就越依赖父母,孩子越依赖父母,父母就越容易生气,父母一生气就容易对孩子发出喋喋不休的这样或那样的责备、唠叨,这简直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永无止境地持续着,伴随而来的亲子关系、婚姻关系问题将会接踵而至,所以,当父母的要学着如何做才能跳出这个怪圈。
首先,我要承认我不想拥有一个机械性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想法,但是不能左右孩子的思考和行动,孩子需要慢慢领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把自认为好的生活经验强行传授给孩子,完全没有经过实践的情况下,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她们无法理解一些我们经过精挑细选之后传授给他们的断断续续的认知点,因为她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就好像你跟几千年前的秦始皇说手机一样,没有了解现代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他无法理解手机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孩子该走的路,让他去走,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他自己去体味,他才能收获更多,才能成长更快。
于是,我这几天学着不去干涉孩子太多,早上的时候,好几次催促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总觉得孩子和我不在一条线上走,我很着急很着急的样子,脑子里总是一个劲地提醒着自己时间在一点点地过去,而孩子却在慢悠悠地做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在我看来就是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为了防止自己像往常一样唠唠叨叨,我选择出门跑跑步,听听喜玛拉雅,享受一天中最美好的晨练时光,渐渐地我感觉自己释然了许多,不再纠结孩子会不会扎头发,不再纠结她会不会迟到等等,我总得给她时间去学着处理自己的问题,而我也需要留给自己时间去思考和提升,加油吧。
纪伯伦在《先知》中说道: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我要提醒自己:上帝给了我一只蜗牛,让它陪我去散步,我不能错过沿路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