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大学生世界
为什么我要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要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作者: 惊喜家 | 来源:发表于2017-12-06 18:32 被阅读46次

    处在碎片化时代,

    和你一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27篇文章


    先出一道简单的题考考你们的记忆:

    有一辆车,车上有8个人;

    第一站,上来了3个人,下去了5个人;

    然后,上来了5个人,下去了8个人;

    然后,上来了8个人,下去了3个人;

    然后,上来了2个人,没有人下去;

    最后,上来了34个人,下去了一半;

    现在,请问车走了多少个站?

    你可能会说我耍流氓,为什么不早说(以上题目出自《跃迁》,有所改动。)?我相信,很多人开始时是计算人数而不是计算车转的站数。其实,你回想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和看书等方式不也一样吗?

    我们现在的学习大部分都不是以问题为中心:

    学校教给我们的一套套知识,他不会告诉你这些知识点解决什么问题,那个知识点能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按照一些教材先教给你一堆知识,让你去做笔记,让你去背。可是这样的方式往往让人们只是应付考试而不会用,即使在现实中发现某个知识点用得上但又想不起来。不信,你想想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点,在现实中你会用的有哪些?

    我们很多人看书也是,只是看过书而已,但你过段时间问他这本书讲什么?他说不出来,很多知识点只是有个感觉而已。于是看了很多书,感觉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改进呀!

    这更不用说常常刷网上的各种碎片化知识就会对你有很大帮助了。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来看,提问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以问题为中心是成为一名某领域高手的第一步。比如:

    ·古代,孔子不是上来就教学生各种知识,而是学生问孔子,然后孔子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所以才有那么多子曰、孔子曰等语录。

    ·为什么会出现古希腊文明?因为那时人们经常一有空就聚在大广场讨论问题,辩论问题,所以在那时候会出现那么多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哲学家、教育家。

    ·爱因斯坦曾在12岁时提出“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的运动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获取巨大成功。

    ·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他一生之中写了近40本书,每本书都是解决一个问题。

    就连哈佛大学的名言也有这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人,除了本身的努力外,也得遵循历史的一些规律。其实心理学家、作家采铜、作家古典老师的长期研究也得出这么一个理论:要成为一名很厉害的人必须学会提问,以问题为中心。

    所以我的每篇文章都会出现这么一句slogan:处在碎片化时代,和你一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以问题的形式来写文章的重要原因。

    其实我很早就想解释这句话,号召大家一起这么做。后来自己实践了这段时间,确实对自己的认知与思维很有帮助,所以现在写出来。

    接下来,具体说说我为什么会以问题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过去——跳出沿用过去的教育模式的弊端

    2、现在——解决现在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焦虑

    3、将来——顺应将来人工智能对人才的要求

    一、跳出沿用过去教育体系的弊端

    1、沿用过去的被动式教育

    问大家一个问题:

    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对谁收益最多?

    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不就是是学生吗?其实并不是,最受益是老师!(有时间限定)

    回忆一下,你现在还记得当年的中学和大学的一些知识点吗?大多数都忘了吧!其实,就是你的老师,只有他们记得最清楚!

    其实很多研究都指出:最有利于记忆力和效率的学习模式是内在的自主学习。

    但我们的教育基本都是被动式学习,而不是主动式学习。幼儿园到高中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分数,大学的本科、研究生等很多也是为了应付学历。这都是被动迎合社会的一种学习,所以过程觉得非常痛苦。一旦高考后,一旦毕业后,为了弥补心中的不爽会把痛苦的经历选择性删除,包括所学的知识点。为什么呢?

    因为大脑会对过去的记忆进行重构,一旦有痛苦的经历就会选择性地遗忘,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也为什么我们回忆过去总是觉得那么美好,甚至喜欢怀旧。所以毕业不久,大家就会很快把知识点忘了!而学生的实践等能力主要还是靠出到社会才慢慢学到。

    特别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更严重,所以中国培养不出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因为研究的很多靠的是兴趣、主动式来维持的。

    在以前认知有限,获取知识困难的时候是有效的。而现在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过去的教育模式明显不符。所以现在会出现那么多翘课、上课玩手机,毕业失业等种种现象。

    而我公众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去学习往往更深刻,更有兴趣,更加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

    2、沿用过去的分割知识式教育

    现在全世界通行的K12教育体系是普鲁士人在18世纪率先发明的。在1892年,由当时哈佛大学校长带领的10人委员会研究确定了K12教育的标准化内容,还是分模块去教学。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推行。

    当时的教育体系是为了顺应工业革命,培养更多流水线的工人而提出。而现在的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模式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对美国基础教育提出尖锐的批评:“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

    务从于国王”。

    回头看看国内,标准化教育这个弊端不也存在吗?特别是学校里细致的分门类别划分专业,但出到社会经常要求我们整合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举一个例子:

    老师布置一道物理题:给你一个气压计,让你测出这个楼房有多高。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你得用气压计测量楼顶的气压,然后测量地面的气压,运用气压转换公式算出这个楼的高度。有一个学生是这样答法的:

    把气压计拴上一根绳,然后把这根绳从楼顶吊到楼下,量一下绳的长度就知道楼的高度了。老师判为零分,让学生再想想。学生回答说:把这个气压计送给这个楼的楼管员,让他帮忙查一下资料,看看这楼有多高。老师气得说学生不像话,因为老师想让你用气压转换公式来计算楼高度的唯一标准。

    其实我们细分的很多学科不也一样吗?很多知识点其实是相连的,但为了简化被分割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自动会把自己定位什么专业,把自己的思维圈起来。

    而我每周深度思考问题来写作的目的:就是让问题促使我跨学科学习,如果经常看我的文章,你会发现我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得用上心理学、神经学、经济学等知识来解答。以问题为中心,用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列维·施特劳斯,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人类学家之一。当时他看了所以有关人类学书籍,依然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突破,后来跨学科看了《地质学》、《精神分析》、《资本论》突然让他发现觉得研究知识结构深层的东西很重要,后来提出了“结构人类学”的学科。

    赫伯特·西蒙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学者,非常跨学科学习。他是一个政治学的博士、同时他还研究管理学,还研究心理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又是计算机最高奖图灵奖的得主。开创了两个学科,一个是认知心理学,一个是人工智能。

    建议跨学科学习不是叫大家不要专注,而是以一个主题,底层模式,然后跨学科来解决这个主题的问题。

    如果你研究很多伟大人物就知道,他们都是跨学科学习,而且很多人反对细分学科的教育模式。这也就是我每周以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写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解决现在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焦虑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这其实凸显现在我们日常的一个困境——当信息多到你记不住的时候,你就会散焦,丢失真正的答案。而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就是这样,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问,聚焦问题来构建知识。

    现在的知识焦虑其实产生在这么一个矛盾:现在处在一个高度变化、多领域跨界的时代,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调取多领域的知识。如果聚焦一个领域会让自己受限,但如果跨专业,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以及非常多“学了一定有用”的知识。那怎么办呢?

    所以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的知识付费,通过一些专业人士帮你筛选知识,浓缩成音频、视频,让你随时随地可以快速获取知识。

    但这样有两个重大的弊端:一是很多知识碎片化,不成体系;二是因为在碎片化时间学习很容易忘记。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学什么”而不是“学来干嘛”,所以很多人报了很多线上课程,最后才感觉没有太大改变呀。

    所以应该像古典老师说的那样,真正串联一个个知识,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应该构建自己的“问题树”,看到某个知识可以解答自己的问题树就放进去,让这棵数越来越壮。

    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来解决问题,那就很容易忘掉,根本不值得学习。你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那学什么呢?

    那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增强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以我不太喜欢追热点,每周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关于专注和多元的解释在这里实现了和谐统一。

    我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以公众号展现出来,其实就是应付出现的这种知识焦虑。信息太多学不完,只有通过问题来过滤用不上的知识,让自己的“问题树”越来越大,结的果实越来越多。自己现在也践行着,效果真的有效。

    三、顺应将来人工智能对人才的要求

    刚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如果你关注的话,基本每个世界级的公司都在谈人工智能。他们掌握着最先进的信息,掌握着大量研究数据,这说明人工智能是未来的趋势。

    国家像当年改革开放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那样设立了雄安新区,建设未来智能化城市。阿里的城市大脑,腾讯的医疗影像,百度的无人驾驶,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等作为第一批国家队的企业进行布局。这说明国家战略已经把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还有无人配送、人脸识别支付、共享单车等响应着,这可以看出未来很多工作将被机器取代。像百度的翻译已经比专业六级水平的人翻译还要好,听说不久翻译到对方时,转换别国语言还是你的声音。

    但大部分人不会关注未来的事,觉得翻译员还会很吃香,需求很大。就连老师也不会考虑太多,经常说ps很重要,但现在阿里科技已经达到用一秒就可以生产出上百万张不同的海报,所以ps不仅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一点都不重要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那将来人类的核心竞争是什么?

    将来体力劳动,流水线工作肯定最快被取代。而那时人的核心力是创造力、洞察力、以及属于人的丰富情感等。

    培养习惯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就是获取洞察力、创造力的有效方式。因为经常提问题会调动你的好奇心,会留意身边事情,更容易获取洞察力,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创造力也是非常有利的。而我公众号进行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展现恰恰可以养成这种学习模式的习惯!

    结语:

    很多学者都认为以问题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所以希望可以和大家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培养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要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qy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