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有不当行为的时候,他通常意识不到。当然,如果他意识到的话,很多行为就不会发生了。
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当下让犯错的孩子知错呢?
毕竟,走心的认错不但需要勇气,最重要的是孩子打心底认识到做这件事情这是个错误。
首先,我们先了解孩子的不当行为有四种错误认知导致的。
在《正面管教》这本书籍当中,孩子们不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四种错误的观念和目的。
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和自暴自弃。
要想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我们家长要知道孩子是哪种观念和目的导致的,并加以引导,这就是目的揭示法。
第一步,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
比如:宝贝,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抢走弟弟的平板吗?你本来正在写作业的。
孩子们通常会说不知道,也确实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只知道去做,他们显意识里的确不知。
目的揭示法的益处,就在于让孩子理解了他们做了什么?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通常给出的原因,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接着就跟孩子说:我有一些其他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
因为父母的态度和语言是征求的状态,相对客观和友善,大多孩子就会被激起兴趣,让我们来猜。
第二步,用“会不会是......”的句式来问孩子问题,判断孩子属于哪种错误认知。
1.你之所以抢弟弟的平板,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
2.你之所以抢弟弟的平板,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
3.你之所以抢弟弟的平板,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扯平?
4.你之所以抢弟弟的平板,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
这四个问题分别对应的孩子就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和自暴自弃的孩子。
所以,这个四个问题,是用来判断孩子的心理和他的目的的。
当你问出四个问题其中一个的时候,孩子认同,或者孩子嘴里不认同,但会不由自主的微微一笑的时候,你便知道他就是这个目的。
如果孩子不认同,那么就接着试下一个问题,直到他认同或者不认同且微微一笑的时候,你就心里有数了。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关注,那么可以给孩子解释说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如果有用建设性的方式是得到关注会不会更好呢。
可以让孩子帮家长为他自己想出一些可行的,且对别人也有帮助的办法。
也可以和孩子约定好,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同意关注你的行为,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眨眼睛和微笑,让孩子知道他得到了约定次数的关注。
或许有人会说孩子要得关注,你就给他,是不是太宠溺了?其实这类似“朝汤里吐口水”。
孩子需要关注,你越不给,他便越强求。相反,通过约定简单的方式,给他多多的关注,他就不那么稀罕了。
甚至觉得,关注多的多的让人反胃。
所谓爱满则溢,大概就是如此吧!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利,我们要承认自己没有办法强迫他改变行为。
然后请孩子帮助我们设计一个互相尊重与合作的方案,可以和他说:
你是对的,我强迫不了你,那我们怎样才能互相尊重的方式来使用各自权利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用语言去认输,寻求权利的孩子在心理上就不再对抗。我们行动上去放权,给孩子一些自主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请求他的帮助,让他感受到重视和掌权的感觉,让他得到满满的价值感,从而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转向用权力做贡献。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报复,那么作为家长可以用语言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用倾听代替对孩子的评判。
比如,对孩子说:那种情形让你受到了伤害,我很难过,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选择报复的孩子,是在内心里积怨已久。我们只有充满关切地去倾听,去共情,而不是评判,才能真正的鼓励到孩子。
在沟通中过程中,不要辩解和解释,也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看法。
在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了之后,他会更愿意听你的看法,并且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自暴自弃,那就安慰并共情孩子,告诉他:我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
表达对孩子能力的信心:我知道你不相信你能,但我知道你能,而且我愿意尽我一切所能帮助你成功。
信心很重要,让孩子感受到理解、支持、陪伴和相信的力量。
最后,还要制定一个确保孩子成功的分步骤的小计划,从行动上真正支持到孩子。
目的揭示法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表达对孩子的兴趣,是真正看到孩子看懂孩子,解决孩子看不到的错误认知的一个方法。
在使用目的揭示法过程中,家长或者老师需要态度客观而友善,最好和孩子单独进行,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不适合使用。
使用的时候,最好是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进行,这会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受益。
这个方法是我们家长识别孩子错误目的的一个参照,也是提升亲子关系的关键,你学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