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的规则教育需入心

作者: 林红非常道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20:42 被阅读4次

孩子的眼晴清澈而深遂,里面像还有一个世界;成人的眼晴灰蒙而浅显,隔开了外面和内在。

孩子看人间,一道长河划分两岸,此岸绿草茵蕴、鸟语花香、云淡风清,爱和自由到处可以垒窝;彼岸则强硬霸气、狂风暴雨、黑云阵阵,规则如箭般射出来。

“宝贝,亲爱的,妈妈爱你!”“哦,只要你喜欢爸爸就买!”温柔的手、笑溢的脸、甜甜暖暖的话语,自由和爱的天堂里,孩子的心如春风般松软和煦,每个细胞都充溢着安全和幸福。

“怎么能这样?说了多少次了?要罚了!”,“怎么还学不会?这么笨!以后能干啥?”坚硬的巴掌、愤怒的脸、刀子般的语言冷冰冰砸过来,孩子的心紧身硬,每个毛孔都充斥着危险和痛苦。

与孩子而言,自由的此岸与生俱来,规则的彼岸却是因着年龄伴着父母和身边人的凶神恶煞到来。

本能让他们把身躯紧靠此岸,除非力不从心或与外力无法抗衡,在与生俱来趋乐避苦理念竭尽全力护佑下,远离束缚灵魂的彼岸。

而成人的世界却大不同,每个正常的社会人都能在自由和规则之间寻到适合自己的度。有些时候挺胸抬头享受自由,有些时候弯腰曲背遵守规则;有些地方恭恭敬敬洗耳恭听,有些地方侃侃而谈直抒胸臆。大丈夫能曲能伸,士可杀不可辱,截然相反的观点都可为人称道;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之辱,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亦进入成语激励人们更为顽强和坚韧。他和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降而自愿赴死的文天祥,完全相悖的人生态度却都成了历史名人,后代赞颂。

其实,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之时,爱、自由、规则这些种子是跟随着生命一起来到人世间的。

曾几何时,它们被分割到了两岸?

这世界本就是自由和规则的聚合体,自由是为舒展每个个体的心灵,规则是为了让舒展的不同的个体免于碰撞过度而伤了彼此。

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运动的,运动是对立的,对立是能够统一的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它是无数个圣洁生命汇聚到一起产生碰撞的地方,为实现人的价值人的目标,每个卑微的个体都必须在人群中穿行,规则就如一根根水泥杆,横七竖八拦截其间,以保证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界限,让每个游走于此岸之的人都能受到保护。当然,也有可能因不小心或故意而让水泥杆撞出伤痕。

打骂教育可以用皮肉之痛这种趋利避害的人之本能让孩子记住规则,讲道理教育是让孩子在头脑理性层面记住规则。后者相比前者文明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但和前者相同的是,都未在人的感觉层面做文章。也就是说,两种教育方法都没有和人的内在感受进行链接。物质匮乏年代,父母每天忙于让孩子吃饱穿暖,自己的心门都不知在何处,哪里还顾得上去寻找孩子心门?

低级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人会自动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求理论。当今物质富裕年代,孩子们在生理上需求只多不少,安全需求也没什么问题,社交需求一般也能满足。这样的生命,接下来就要去强烈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追求犹如蚕蛹变成了蛾子,它要尽洪荒之力咬破蚕茧飞向下一个生命目标。这种动力 早已深深融刻在蚕的生命中,不需专门训练就可自动喷涌。

这就是爱和自由教育下孩子生命的特点。

“应该不应该、“不行、不能”,这些是对头脑理性思维讲道理的典型用句,还没到达孩子心门,就被他们“嘭”的一声关在门外。它们就像个盖子,蚕蛾要往上飞,盖子要往下压,两者形成对抗模式,于是心就展开防守。在孩子年龄小缺乏思考力和生命能量时,看上去还挺懂道理,这些“不”这些“应该”,确实也能变成他们行事规则,但却是两张皮,外面一层理性在遵守规则,里面一层感觉自行其道。到了青春期,就会出现极大的心理矛盾与混乱。

我所带的初中生跟我说,老师和父母经常骗他们,意思是成人对他们说的道理都是假的。

作为成人我们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真诚地告诉孩子们一些有用的道理,到了懂道理的年龄他们反而认为这些都是假的?

我们也好奇,在他们眼里到底什么是真的?

有一次,我精心挑选了几首励志歌曲准备在课上让初中生们听。备课时,杨培安的《我相信》这首歌听得我激情飞扬: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的心随着歌声飞上了蓝天。我想,孩子们也应该会被这首歌给震撼到。

没想到,孩子们众口一词喜欢朴树的《平凡之路》,还说《我相信》这首歌就是在不停地讲道理不停地讲道理一点儿也不入心。他们议论纷纷的状态简直是对这首歌的控诉与批判。

面对出乎意料的反应,我第一时间当然是跟随,立马调整备课思路,和他们一起探讨《平凡之路》中的歌词和旋律对人生的深层探索,但我内心深处依然惊讶和困惑于我和孩子们的感受有如此的大不同。

课后,我反复聆听这两首歌,仔细体会听歌时对自己过往励志人生回顾的心情,又以孩子们从小在优渥物质环境下打开心门淋浴自由和爱春雨,缺少困苦磨励的心境去感受,真切体会到了两者的大不同。

我的童年属物质匮乏年代,那时孩子们眼里盯的往往只是父母手上的食物,下层生理需求难以滿足自然不可能奢求上层的精神享受,比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而当今孩子们下层需求从一出生就满滿溢出,父母手中的食物不再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而这些在当今家庭很多时候虽然比较畸形但还是能被适度满足:

“宝贝儿,你想学就学,不想学咱就不学了”,“孩子,你喜欢吗?不喜欢咱换一个”……

如此薰陶下,孩子们以为生命节奏可以自己把控,可一入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切听老师的,一切唯分数论,你想怎样,没门!各种规则如座座大山压在了他们头上感觉有些窒息。

缺少过渡的桥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间。于是,这些生命为求生存各显神通,有的消极懈怠有的公然对抗;有的阴阳面孔,石头压着听话石头拿掉就“噌”地窜出;有的懵懂麻木,外在守着规则内在则将其迴避……

如果有那么一天,将他们头上大山拿下来放在面前自由探索,他们并不会先想着去推翻,而是在研究之后选择性地存入内心。毕竟在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个“现实型”专门用来管理规则,毕竟每个人自带成为遵守规则的社会人的强大基因。

由此看来,对于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层面的当代孩子进行规则教育,入心优于讲道理。前者尤如把规则之根植入心田,可永续开花结果。而后者只是将规则之枝插在头脑或镶嵌在那里,有用但不牢固且只为外表装饰之用。植入心田的规则可合谐内心,增大一个人的生命能量。而镶嵌在外的,它不能为内在所接纳,势必造成内外的抵触、矛盾及对抗,显然会白白耗掉能量从而削减生命。

二十多年来我的教育,其实一直在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桥,让孩子们从此岸到彼岸有个心理过渡,所以积累了很多入心的规则教育方法,在书中会有详尽介绍,供各位家长参考。

相关文章

  • “爱和自由”的规则教育需入心

    孩子的眼晴清澈而深遂,里面像还有一个世界;成人的眼晴灰蒙而浅显,隔开了外面和内在。 孩子看人间,一道长河划分两岸,...

  • 请你帮助我,让我帮助我自己

    蒙氏教育机构所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精神,体现在生活每一个细节上。 确认过眼神,是爱和自由的孩子原则...

  • 《蒙特梭利早教法》

    爱,自由和规则

  • 招生啦!寻找一起玩的小伙伴!

    我们旨在从幼儿的天性出发,推崇孙瑞雪老师“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理念和简·尼尔森“正面管教”教育方式...

  • 《爱和自由》- 20171219

    #千字练习第10篇# 《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和心理学专家孙瑞雪。她是“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

  • 2022-07-20

    «爱和自由» 这本书主要是讲关于孩子教育的。 很多的东西都在儿童幼年时已经决定的,比如说爱与规则。其实自由是相对的...

  • 爱和自由

    4月23日,晴。 阅读书目:《爱和自由》。 作者: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她主张“爱和自由、规则与...

  • 新东方百日行动第四十四天

    时间:2019.4.30 天气:晴 今天阅读《爱和自由》最后的附录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第183—192页) 爱是...

  • 新东方百日行动第四十五天

    时间:2019.5.1 天气:晴 今天阅读《爱和自由》附录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第192—202) 今天阅读了爱孩...

  • 新东方百日行动第四十五天

    时间:2019.5.1 天气:晴 今天阅读《爱和自由》附录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第192—202) 今天阅读了爱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和自由”的规则教育需入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tc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