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物流失之殇

文物流失之殇

作者: Nyakov | 来源:发表于2021-12-02 16:58 被阅读0次

    近代中国在西洋坚船利炮威逼之下被迫打开国门,风雨飘摇的清帝国屡遭列强宰割。在割地赔款之余,大量国宝惨遭劫夺。这一悲剧过程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圆明园之劫,造极于清末,无数记录了中华文明和艺术发展的国宝流失海外。日本历史学者富田升教授撰写的《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以义和团事件为焦点,分析了近代国宝的外流规模和渠道,并揭示了其影响。

          1900年,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由,英、俄、日、法、意、美、德、奥等八国出兵中国。 8月15日,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之后,联军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各国士兵大肆抢劫,洋人、土匪也纷纷趁火打劫。皇家宫室、宗室宅邸、富人家宅无不蒙难。到1901年8月联军全部撤离时,京城已经满目疮痍。被劫夺的战利品有些被就地拍卖,有些被运回本国。《女史箴图》《平定西域战图》等流失海外,甚至钦天监的天文仪器也被德、法两国劫走。大量珍贵文物被劫被毁,其中不得不提的是1900年6月23日,位于东交民巷附近的翰林院遭遇火灾,保存于此的《永乐大典》损失307册,《四库全书》烧毁46000-47000本。其他散佚古籍珍本、密藏文书无算。许多不知这些书籍文献之珍贵的西方士兵甚至将书页当作厕纸。

          清室逊位后,社会动荡,很多国宝再度外流。如恭亲王感到时局不稳,将大量藏品出售。清朝高官端方在辛亥革命中被杀,其收藏的青铜器随即流失海外。为维持宫廷开销,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废帝溥仪也抵押或出售蓄积的宝物,内府甚至在紫禁城内举办拍卖会。至于太监监守自盗,夹带文物出宫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曾经深藏宫中,秘不示人的诸多文物面世,大量出现在市场上。《清明上河图》《寒食帖》《韩熙载夜宴图》等珍宝就是这一时期流出宫外,为世人所知的。

          此外,20世纪初,甲骨文、青铜器、唐三彩等大量文物出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这些文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研究,而是大量流失海外。

          本书并非对所有近代流失海外国宝的罗列和介绍,而是侧重讲述晚清到民初国宝流失的方式、渠道,及其影响。通过运用100余篇亲历者证言、90余幅图片、20多张文物交易数据表,本书再现了当时文物大量流出的图景。

          这一时期,日本古董商瞄准商机,进入中国,在国宝外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尤以山中定次郎、茧山松太郎等人为翘楚。他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大量搜罗文物,然后销往日本和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市场,获利丰厚。以山中商社为例,其1906年到1909年间,各年度进货量在130到180件左右,有陶瓷、佛像、书画、玉器等,品种繁多。通过日本古董商为中介,大量国宝被海外收藏。书中分析了这些古董商的交易额、运用大量图表展示了流失文物出口、收藏、展览和拍卖的情况,系统梳理了国宝外流的过程、渠道,呈现了当时国宝流出规模之大、数量之多。

          在一片混乱中,随着宫中秘宝的现世,其中很多甚至连普通国人都不知晓的文物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而编织出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全貌。对于日本来说,明治时代之前接触到的并非中国传统主流美术,与按中国审美意识流传下来的正统中国画性质截然不同,更不曾接触到造型古朴的青铜器。由此形成的审美价值观壁垒使得中国正统书画一度难以进入日本。因此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曾三次被带到日本却没有买家。直到在古董商推动下,中国国宝大量流入才让日本近代鉴赏美术发生了转型。因此这一过程也是日本对中国正统美术的接受过程。

          此外,19世纪后半期,欧美对日本美术品和物品曾显示出极大兴趣,印象派中诸多名家如莫奈、梵高等人都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但随着中国文物大量外流,欧美艺术界逐渐发现日本美术工艺品的源头在中国,并惊叹于中国美术品的发达程度,于是欣赏趣味也转向了中国,这导致了此后中国美术风靡全球。

          文物流失是中国文明的创口,大量海外流失文物至今仍令国人扼腕叹息。但诚如书中所说,大量珍品的散播,客观上带来了世界对中国美术、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文化交流。正如富田升在书中感慨的那样,中国美术“达到一种真正的普世之美,其魅力甚至使掠夺者臣服,连近代西方都毫不例外,这就是中国文明,这就是其魅力所在。”但终究,我们还是期待有朝一日,这些文物能重归故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物流失之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tu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