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讨论,对终端门店的分类,诠释了另一套逻辑。
新门店,仍是单列。按阶段目标达成率给予定额奖励,外加“业绩达标或超额”的额外固定奖励。
开业一个月,关键事项是A,搞定A,定额奖金的30%拿走;
开业两个月,关键事项是A+B,搞定A+B,定额奖金的30%再走走;
开业三个月,关键事项是ABC,搞定ABC,定额奖金剩下的40%拿走。
此外,三个月累计目标业绩完成100%,拿走¥;完成110%,拿走¥¥;完成120%以上,拿走¥¥¥。
非新门店,按“营运健康度”+“经营业绩”交叉,分类。
横轴X,是营运健康度,用健康体检表测量;分为四档:优秀(很健康)、良好(健康)、合格(亚健康)、不合格(不健康)。
纵轴Y,是盈利状况,用财务指标(门店利润)衡量;分为三档:成熟(盈利)、成长(微利)、改善(亏损)。
形成12宫格。分为12类。
往下的逻辑,我个人觉着如下。
优秀&(盈利、微利)店,经营动作做到了极致。重在守住。
优秀&(亏损)店,经营动作做到极致仍亏损。关店或缩减面积。
(良好、亚健康、不健康)&盈利店,重在挖潜。
(良好、亚健康、不健康)&(微利、亏损)店,重在关注过程动作,而不是结果。
但是... 怎样的健康体检表、怎样的测量方法,能准确测量出终端门店的营运状态是否健康呢?
会不会造成管理成本上的大幅上扬?
对不起。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