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里呈现的,和在官修史书里读到的,是两个世界。
史书不过是帝王的家书,它关心不到民间的生活具象,对于苦难没有切肤之痛,往往止于“某地大饥,人相食”这样的死板表达。只有在地方志里,你才能读到灾难的细节,读到死去的凡人名字、读到早已经干涸的鲜血,以及无处不在的绝望。
下面我构建了一个普通百姓如何在 1622年—1672年这五十年,苟活于山东郯城,全部素材都来自于史景迁先生从郯城地方志里的摘录。
1622 年是明朝天启二年,你首先要应付的是白莲教的蛊惑。
趁着山东乱糟糟的形势,这些教徒描绘“金山、银山、面山、米山”的愿景,并承诺信众“此生永不再受穷”,以此引诱农民和他们一起流窜作乱。
幸而你聪明没有上当,但郯城的其他百姓跟着走的可不少,他们随白莲教一起在周边的城县打家劫舍,最后不是被官兵剿灭,就是被保卫家园的乡民杀死,尸横遍野。
接下来的日子,危险并不见少。饥荒、盗患、瘟疫接连不断发生,在郯城的编年志里,十条倒有九条是关于天灾人祸的记载。尤其是1640年,在经历了一夏天的干旱之后,大群蝗虫入境,吃尽了本来就收成有限的粮食。蝗虫遮天蔽日,爬满墙壁,钻进衣服,甚至从烟囱里爬下,多到可以压熄灶火。
饥荒一直延续到来年春天,人们开始兄弟、父子、夫妻相食,与其被外人吃掉,不如成全亲人。这一年的《县志》里记着:连最亲近的朋友也不敢一起走进田野,生怕被对方吃掉。
但你总算好彩,在硬着头皮吃掉羸弱的亲人后,熬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641年。
四月的时候,一支几千人的盗贼团伙前来围城打劫。为求自保,郯城共有 292 名乡亲团结起来进行了防御,你可能也是其中一名。而带领大家的是城中唯一的一名举人,叫杜之栋。
杜之栋和你们一起架起火炮进行对攻,几发炮弹幸运地击中了集中的盗贼。在连续几日都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情况下,盗贼放弃了郯城,往江苏的方向去了。你终于又死里逃生,躲过一劫,但始终未敢完全放下心,不知道下一波风险会在什么时候再次袭来。
果然,1643年刚到,一支满洲将军阿巴泰率领的军队攻到此处。这一次,乡民没能守住城池。满洲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包括上一次幸存的守城人,也有许多丧生在这一次兵乱。《县志》载:俱杀绅士、吏民,十去七八。城之内外,共杀数万余人。
杜之栋的妻子和幼子,全部丧生于此难。
而你,因为躲在遍地的尸体里,终于又苟活了下来。第二年,李自成被清军赶出北京,满洲军队正式过来接管郯城,杜之栋举人亲自带着乡民出城投降,你跟在人群里,已经麻木得没有任何羞辱感,只希望能有些安稳的日子可以过。
你的想法自然是奢侈的。因为在 1649 年到 1659 年这十一年里,还有至少三次盗匪之乱和三次因洪灾导致的饥荒在等待着你。不过你习惯了逆来顺受,已经很麻利地知道该如何求生,唯一让你感到有点难过的是,杜之栋举人在 1651 年的那次盗匪袭击中,因反抗绑架,也被杀死了,他经历了十五年的各种灾难还是未能躲过最后一劫,终于去和妻儿泉下团聚了。
这之后,生活倒好像真安稳了一些。除了 1668 年 7 月那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又在郯城添了不少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灾民。种种灾难面前,幸存下来的人很多开始相信巫术或宗教,希望能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庇佑。彻底找不到希望的,则排着队相继自杀。
你比他们都要坚强,灾后不但重建了生活,还结识了附近观里的道士作为知己,获得开导,人生仿佛有了一些希望之光。
有一天你去找道士,见观里竟有个女人。道士说女人叫王氏,是村民任某的妻子,和情人私奔到半路被情人抛弃了,回头又不敢回家,暂时收留在观中。
这时她老公任某找上门来,一口认定道士是奸夫。你气不过,为道士扇了任某一耳光,任某领了王氏愤愤离去。
1672 年这一年的冬天,你突然被官府捉拿,因为王氏死在了离你家不远的雪地里。她的丈夫任某告你和她通奸并杀人,你满腹冤屈,天昏地暗。
你差点以为终于要不免于难了,知县却明察,识破任某杀妻嫁祸的阴谋,还了你清白。不过王氏的安葬费,十两银子,相当于你一年多的收入,知县判定该由你出,谁让你当初扇人老公一耳光,造下了孽因呢。
你咽下苦水安葬好王氏,一屁股坐在坟前,里面是一个死去的女人,一个也曾经历过郯城种种灾难,却死在自己丈夫手里的女人;而你自己,还将继续活下去,不知道还有多少苦难是命运安排要你去承受的。
旷野里大雪纷飞,四际无人,只有你沉默在越来越阴暗的天色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