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教育需要一定的天赋》
“著名教师、杂文家无非(本名“王栋生”)说:一个学校最可怕的事情是,一群愚蠢的教师兢兢业业。”不会教书的整天捧着教育大计是很可悲的,同时也是可恨的事。我之前也有提到过,在专业教学上,是不提倡教英语的大谈历史的。稍不注意就会把学生带偏,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误人子弟,当然此处并无贬低任何专业的教师之意,只不过在我看来业余的毕竟不是专业的,既然有专业的人在做,就没必要去插上一脚了。而对于教师的天赋李镇西老师也提到了很多观点,其中很多要点简直就是不要那么露骨。或许也正是如此,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所以对于这些观点我也有如下思考:
一、 走进下课堂我亦是学生
“有人一见到孩子,心一下便柔软起来,看孩子的眼神情不自禁就变柔和,言谈举止都让孩子觉得亲切、有趣、好玩,孩子就忍不住愿意听他的话,和他一起玩耍,这就是对孩子的亲和力”。经李老这么一说好像也是那么回事,有些老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我也算是有这种亲和力吧。至少在旁人看来是如此,这种亲和力不是嘴角微提,而是一种有内心发出的善良,这种亲和力的体现是从眼神中散发的。在外出游玩时我就喜欢和那些婴幼儿进行眼神交流,那种原始的清澈是最善良的,如果你的眼中含光,他就一定会投注于笑容给你回应。这种优势对于教育孩子是有着天生的优势的,至少能够拉进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能够更好的走进学生当中去。
一脸正气的老师固然能有一定的震慑力,却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中去,无法与孩子打成一片。一味的讲大道理只会让你的学生离自己越来越远。拉进彼此之间距离的方式就需要把自己也当做学生,我们常常说班级是我们的共同的乐园,可是在欢笑时自己却没有在场,这种豪言壮志自然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喜欢一下课就走到学生的圈子里去,聊聊生活,下下棋。虽然一开始学生会显得有些拘束。但是至少给他们种下了一颗种子,塑造了一种凝聚力。
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做教师,一定要特别细腻,学生的一颦一笑,都能在教师的心里激起涟漪。这样的教师,其内心世界又特别丰富,装着所有孩子的喜怒哀乐,也装着教育所需要的“生活”“社会”和“世界”。这样的教师,有着本能的、充满跳跃性的联想力,他能够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想到他的未来”教育就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能否唤醒学生的心灵就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如果教育者心中只是装着成绩,那么这种教育就注定是枯燥泛味的。教育的目的是给生活赋予生机,赋予无限的乐趣,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更有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潜藏着无限的洪荒之力,适当的引导都能惊天动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悦和不易。总是高高在上只会让孩子们觉得触不可及,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又如何去谈我对你们了如指掌。我们所谓的了解不过是以自己当年的经历去进行揣摩和对比,或许能蒙对一些。但都是不切实际,在教育中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然都是独一无二了,又何来的了如指掌,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老师说大话。真正的走进他们就是替他们着想,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一起承受生活中的压力,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大道理都会,大家也都能明白,但是他们所需要的是安慰和体谅。
三、 生活处处皆教育
教育就如同春风化雨般的进行着,苏霍姆林斯基一开始就说教育并不是学校的专场,也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只要有社会和人的存在就有教育的产生,正如孩子在生活中犯错一样,当他们感到委屈或嚎啕大哭的时候就是一种教育,一种自我教育的产生。所以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于去指责他的过错,因为在他们自己的内心里面是能够认识这种错误的,有时候无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李镇西老师说:“一个教师要用教育的眼光看世界,从世界的角度看教育。无论多么纷繁的社会现象,他都能想到教育。”用教育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成长,你便会感到教育的魅力无处不在。也能够从中感受到成长的意义和乐趣。所以教育的天赋也许就是在于自己的用心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