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4.33 襄公在位初期的军事行动与

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4.33 襄公在位初期的军事行动与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5-22 21:26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鲁襄公三年(前570)得益于楚国内政不稳,诸侯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进行军事动员,获得了来之不易的修养时机。不过到了这一年年末,楚国开始理清其内部矛盾,接替子辛担任司马的公子何忌出兵讨伐倒向诸侯的陈国,而晋国则避免直接与楚国继续冲突,派出知武子帅师讨伐方城外围的许国还以颜色。此预示着新一轮激烈的争霸战即将拉开序幕。

    鲁襄公四年(前569)的“狐骀之败”

        从混乱中复苏过来的楚国一方面就近继续围困转投晋国的陈国,使得晋正卿韩厥和鲁之“智者”臧孙纥都判断出诸侯将无力继续为齐保护。另一方面楚国还策划了一个更大的计划,也即通过联络齐国为首的东路非姬姓诸侯背叛晋国。尽管《经》、《传》没有直接记载这方面的具体活动,但襄公四年起一度长期保持和睦的邾、莒开始攻打鲁国的附庸鄫国,从之前鲁国长期面临的周边邦际关系考量,此并非出自楚国的直接运作,背后却明显有齐国的黑手: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左传.襄公四年)

        “狐骀之败”是自从僖公二十二年“升陉之败”(前638)过去六十九年以来鲁国有记载中遭受的最大败仗,而且又一次栽在实力不强的近邻邾国身上。此一方面是由于鲁国多年来一直依靠灵活的外交策略而得益依附强权而不断逞威,当单独面对彼此知根知底的近邻时往往缺乏优势;另一方面暴露出臧孙纥虽然作为有名的智者,但都是些小聪明,到了真刀真枪需要上战场的时候就完全不能胜任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襄公即位以来鲁国长期依靠孟献子领兵在外而不任用叔孙、臧孙,确实是考虑到其军事能力有限这个事实。

        不过“狐骀之败”的记载从侧面提供了一个关键信息:不论我们之前估计这个阶段鲁国采用何种军行制度,担任大司寇的臧孙纥的身份都只能是左军之佐,那么襄公四年救鄫之师也就只能来自左军。

        进一步我们可以按照轮换顺序向前逆推出襄公二年“城虎牢”之役中鲁国出动的是右军,而仲孙蔑的出场并非是作为右军将、佐之一,而是作为该计谋的策划人以及与到场诸侯国代表身份相匹配的人物。“虎牢之役”中参会诸卿的排序如下:

    “虎牢之役”诸侯参与的卿大夫排名

        如表,此为不考虑“大宗伯”卿序的时候参与“城虎牢”诸卿的地位。其中崔杼虽然在国、高之后,但在掌握实权的“三宰”之中作为右相排名第一;鲁之仲孙蔑身前虽还有季孙,但可能由于年迈多病而无法出面,因此孟献子为可以派出地位最高的将领。所以尽管仲孙蔑不直接负责右军,仍为了职务上的对等关系而出面参与此役。

        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从成公十八年底到襄公元年春仲孙蔑所帅之师当来自左军。“彭城之役”中诸侯所派将领包括晋之栾黡、卫之宁殖排名都不靠前,所以孟献子的出场并非为了匹配诸侯代表的身份而高配,而是为了达到季孙希望维护季、孟两家共同利益的目的,特意选择与成公十七年诸侯伐郑之役中相同的部队出战,而改变了原有的两军轮换顺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4.33 襄公在位初期的军事行动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hd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