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火热的一条新闻,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1984年出生的陈春媛 ( 部分媒体报道用的是化名 “陈秋媛” ) ,于2004年高考考出了546分的成绩,已超过当时报考的山东理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迟迟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万念俱灰的陈春媛没有选择复读,无奈接受了现实,做起了饭店服务员讨生活。
时隔16年后,不安于现状的她,于今年再次报考了成人高考,却被考试群里的老师提醒 “你不是2004年已经上过大学了吗?” 核实之后,发现 “自己” 确实已经从山东理工大学毕业多年。相关考生信息网页显示,这个 “陈春媛” 除了照片和自己不一样,名字,身份证等信息都是一样的。
至此,16年前的 “冒名顶替” 事件才浮出水面,且瞬间激起千层令人匪夷所思的浪花。
2020年注定是不会很太平的,人间似乎要变了模样似的。
疫情让很多人意识到,嘈杂拥挤的城市真的不如悠然自得的农村。
而就在疫情逐渐消散,城市又重新开始繁忙的时候,很多人又认识到了因高考舞弊造假而一时 “名声大噪” 的仝卓。
看着直播间他自曝 “黑历史” 的时候那一脸难以掩饰的 “小确幸”,我都差点开始同情他的无知无畏了。
他凭一己之力坑了继父的一片 “良苦用心”,毁了相关校领导的大好 “钱” 程 ,而这个 “娇羞” 的表情更是刺痛了一众 “平民” 考生的小心脏。
生活中,我们这些无权无钱无背景的考生如若听说身边人谁通过某种 “关系” 进入到了某所心仪的大学,多半是送上一波羡慕的眼神,感叹自己不够 “出众” 的出身。
(参照疫情期间大放厥词,把网友愤怒情绪挑至顶点的留学生许可馨,除了羡慕,你们还在气愤吗?没有吧!我也没有。)
有点出息的,还会暗自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公平。
可是,所谓公平,是不应该掺杂任何筹码的。
靠努力才能得来的公平,本身就是对公平最大的讽刺。
仝卓的继父教会了仝卓做人要谦虚,却忘了教会他 “正确的” 谦虚方式。
从不知知网为何物的翟天临,到把舞弊当机遇的仝卓,我们的高校教育系统被 “直播” 好好洗礼了一番。
直播好就好在,总有突如其来的 “即兴发挥”。
我讨厌的一些俗语有很多,比如这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句话除了读起来顺口,并没有逻辑可言。
你说:这句话是真的,不信你说件自己做过,但没人知道的事情?
可我一说你不就知道了吗?
如果不是陈春媛不甘于生活现状,再一次奋发图强,这个假的陈春媛是不是就会风平浪静,悠然自得地过完此生呢?
我想是的。
毕竟她有 16 年的时间来弥补些什么,可是她没有,什么都没有。
已经凭借一纸文凭,一路顺风顺水进入到政 F 部门工作,捧着铁饭碗的她,我想不出她是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投入工作。
如果有来办事的群众提醒她工作要公平,她是否会嗤之以鼻?
也想不出她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
是 “努力没有用,人各有命”,还是 “你要努力,不努力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陈春媛” ?
陈春媛的父亲是一辈子的农民,事件披露后,接受采访时,年事已高的他,依然用略带激动的声音,对着镜头分析为什么是自己女儿被顶替的原因 :
“他们知道我是个老农民,怂人。”
一个砸锅卖铁也要让自己女儿读书成才的老人,被认定为了怂人。
本已接受 “现实” 的老人,16年后又开始为自己的 “怂” 而自责,自己的 “怂”,耽误了孩子的青春,乃至一生。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对面假陈春媛的 “不认怂” 历程:
两套身份,顶替他人的高考成绩,提走档案,大学就读,到政 F 部门工作……
这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案要案呐,中间但凡有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成为陈春媛能够早日发现另一个 “自己” 的机会。
遗憾的是,这一环又一环,相扣的是那么完美。
我也同样讨厌这句: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多么华丽的一句话,用来平复人心,我给 10 分,用来弥补陈春媛的 16 年宝贵青春,我可能勉强会给 1 分。
因为有些错误,比如关于教育公平,从上至下,本就不应该发生。
教育系统应该提供的公平环境,如果只能让大部分人得到公平,那将变得毫无意义。
后记
假的陈春媛目前已被撤职,注销学历,相关部门也在接受纪检委的调查。
而陈春媛本人表示,目前情绪稳定,唯一的心愿依然是圆自己的大学梦。
无论怎样,我依然为陈春媛感到欣慰,被她的不懈努力所打动,就当是生活给她的学业强行按下了暂停键,在今后重拾学业的日子里,身体里已经被注入了一股不一样的新鲜血液。
最后啰嗦一句,真相已经被掩盖了 16 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还是要坚持使用 “化名”,是怕真相来得太快吗?
如此 “冷冰冰” 的专业态度,我一点都欣赏不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