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驾崩后,由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因为天子年幼,由周公旦辅政,也就是代理执政。
周公辅政以后,为了稳定局面,便于统治已经封建的诸侯国,协调好他们与天子之间的关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
首先,他废除了从夏商以来一直遗留下来的王位继承制度。也就是先由兄及弟,然后再传给儿子的办法,改成了直接传位给嫡长子的制度。那么其他的儿子呢?只能分封诸侯,这个制度免去了王室内部许多争权夺利的悲剧发生,十分有利于巩固统治。
其次,周公他划定了皇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和特权,把他们分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层次。并且对他们各自的服饰,以及祭祀、会盟、宴饮、朝贡、婚嫁、殡葬时的仪式都做了规定,后来的人们把这些统统的称为周礼。
这些尊卑有序的周礼,是针对奴隶主、贵族的,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周公又制定了很严酷详细的刑律,据说有3000条。
“这就是传说中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由来吗?”雯雯子似懂非懂。
“是的,这个典故是根据周公的这套制度而言的”。贴心的绵绵又为雯雯子讲解起周公定的制度(以下省略一千字)。
周公的做法招来了一些王室人员的不满。首先对他不满的就是他的哥哥管叔。
因为管叔是文王的三儿子,武王是老二,周公是老四,如果按照过去的继承法,本来可以由他来继承王位,但是周公颁布的新的继承法完全破灭了他的希望。
而且武王委托老四当辅政大臣,不让他这个老三当,他心里不服。再加上周公事无巨细,几乎把什么权都握在自己的手里,管叔将心比心,认为他一定是想趁着成王年幼,将来取而代之。
于是,他便联络了两个小兄弟,蔡叔和霍叔,一面在朝中散布周公独揽大权,马上要发动政变夺取王位的谣言,一方面又和武庚勾结起来,怂恿他起兵反叛,想以此与周公下台。
谣言使姜子牙和召公都有点相信了,这天他们突然跟周公提出来要离开镐京,到自己的封地去。
“周公,我听外面说你想做天子,是不是真的?”刚满15岁的成王,也半信半疑地问周公。
周公看着小小少年,叹了一口气,“天子的位置是你的,大王若是不信,可以举行观礼仪式,这样大王就马上可以亲政了。”
举行完仪式,他又用非常恳切的态度把手中的行政权托付给了姜子牙和召公,自己离开了镐京。
雯雯子看着周公的队伍出了城,越走越远,心里也不是滋味,“周公他是真心为大周好的,你看他前不久还为了武王把自己当祭品呢。”
“历史上他确实挺有争议的,不过身正不怕影子斜,过不了多久,流言会不攻自破,成王也会想起周公的好。”
周公出走以后,武庚和东夷的一些部落来往密切,蠢蠢欲动了,而作为三个监国的管叔等却无动于衷。
成王得到讯息,觉得周公可能是被冤枉的,这才打消了对周公的怀疑,赶忙把周公召回来。
周公回来后,当着成王和大臣的面,拿出了管叔煽动武庚组织叛乱的证据,原来周公打着回封地幌子,暗地里在收集证据。
流言不攻自破,管叔、蔡叔、霍叔三位叔父害怕了,就一不做二不休,和武庚一起联合东夷部落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立刻带兵东征,亲自讨伐武庚,又让姜子牙率军阻断东夷对五更的支援。
周公就这样集中兵力攻下了殷都,杀死了武庚。接着又把制造谣言、煽动叛乱的管叔斩首,把蔡叔流放,把霍叔贬为平民。
周公回朝后,担心成王年少气盛,怕他也像纣王那样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和《毋逸》。
《毋逸》篇说:“为人父母的,创业时艰难而长久,而子孙骄奢,忘记了父母创业的艰辛,致使家业败坏,为人子者可以不谨慎吗!所以从前的殷王中宗,严谨恭敬地敬畏天命,自己遵守法度,以法治民,不敢荒废国事,因而享国七十五年。到了高宗武丁,他曾经长期在民间劳动,与小民一起生活,当他即位时,认真为父守丧,三年不问政事,后来一发表言论就受到百姓的拥戴,他不敢荒淫逸乐,一心安定殷国,以致于无论贵贱对他均无怨言,所以高宗享国五十五年。到了祖甲时,他认为自己并非长子,为王不宜,就长期逃到民间,知道了百姓的疾苦,他即位后能够施惠于民,不侮鳏寡,所以祖甲享国三十三年。”
《多士》篇说:“从成汤到帝乙,无不慎重祭祀,修明德行,每位帝王都不违背天意。帝纣即位后,荒诞淫荡,全然不顾天心民意。他的百姓都认为他应该受到诛杀。”
“周文王经常忙到太阳西斜还无暇吃饭,所以享国五十年。”周公写下这些话来训诫成王。
周公为年幼的成王辅政七年,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繁荣的周王朝。在周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把权力全部移交给了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