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最能沾染七情六欲的艺术,很多时候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能让你感受到一段感情的升华,这就是所谓的字不醉人人自醉吧。
“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永不丢失的善良和忠诚所感动,所敬佩。
追风筝的人追的到底是什么?童年的美好,世界和平与自由?还是追逐人性中最真实的自私与救赎?
看完这本书已经几天了,时不时还是会翻阅下,每当看到哈桑为了阿米尔去追逐天空中那只蓝风筝而被强暴时,看到阿米尔洞悉一切之后因为软弱离开时,泪腺就不受身体所控制的发挥起它的作用来。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活在低等阶级的哈桑是怎么来的积蓄为他的阿米尔少爷精心准备那本他自己都特别渴望的《沙纳玛》作为生日礼物的,我更加不知道的是哈桑是以怎样的心态去承认那本不是他偷来的钱和手表的。
凄凄惨惨戚戚,不知怎么就联想到这句话。
看了太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也由于太过于震撼,所以今天并不想聊这本书,而是延伸下想聊聊现在的我们。
随着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追求的也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层次化,直到现在这个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度里,好像女性仍然处于某种阶段或者说某种潜在制度中的弱势群体。
当然,我们并不像书中主人公那样,追求的是世界和平,我想在我们现阶段来说,还没到要追求世界和平这样强大的愿望里,我们追求的不过是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历练而已。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去做什么样的事,决定过什么样的人生,当然决定这些的还有很多生活中不可控的因素在内,所谓,世间本无如来,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若千世界,又何必拘泥于一树一菩提呢?
书中阿米尔追的是世界和平,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追的是老友阿辛汗给他指的那条能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最终阿米尔战胜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侄子收为养子。我想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采取行动来挽救自己曾经犯下过的错,并非继续选择逃避。
21世纪现实中的我们,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成长生活,为人处事犹豫不决,所做的决定我想一半是来源于家长的,我们既向往外面自由辽阔的世界,又安逸于小城市的稳定发展,少了些许野性,多了些得过且过的想法。看到别人功成名就,我们的目标就变成了有房有车有票子,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久而久之的我们也随波逐流,至于到底流往何处,我们自己都不得而知。我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我们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是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般的生活呢,还是喜欢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生活呢?
生活没有将就,愿我们都能追到心目中的那只“风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