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很想听懂经典音乐?且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故事主角:
1.俞伯牙:晋国琴师;
2.钟子期:楚国樵夫;
先前遭遇:这位晋国的琴师向来只能从身边的人哪里获得这样的赞美“你的琴声非常悦耳动听,但是这琴乐表现了什么呀?我们不能懂得,要不给我们讲讲吧!”,每次听得到这样的问题俞大师就会涨红双脸,答不上来,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主要事件:得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在汉阳江口偶遇大风雨,只好安顿于江岸小山,风雨过后云开月出,银光倾泻,景色优美,遂拿出瑶琴弹奏一曲又一曲,本只想在这孤独之夜用琴声聊慰下自己,没想到就在不远处一位担柴的樵夫听得入迷,竟忘了回家。聊过以后,才发现砍柴樵夫能够听出: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欣喜万分,没想到这樵夫能够听懂我的音乐,遂成为知己!约定来年八月十五再次在此地相会,品酒聊琴。
事件转折:约期已到,俞伯牙到汉阳江口才得知钟子期因积劳成疾,离世不久。遂在作诗“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摔琴而去,自此不再弹琴,以纪念知己。
想必,这个流传千年,妇孺皆知关于琴师俞伯牙偶遇知己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但今天我们不妨从音乐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个故事,以便帮助我们打开经典音乐欣赏之门。
高山流水的故事给我们暗示了一种没有被人指出且是错误的音乐审美的观念,那就是听音乐就要听出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人们常常会认为,音乐中应该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通过”哆瑞咪发嗦啦”音符的配合表现出来,假如你能听出、说出曲子表现的是什么,你才真的是懂这首曲子!
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看看音乐或者声音艺术的两大基本特征,再做定论。
1.音乐没有视觉性!
---所以,它并不能传递视觉形象;
2.音乐没有语义性!
---所以,它并不能传递思想概念;
这是什么意思呢?不妨这样理解!假如,你有个可爱的女儿今年4岁,周末你们说好出去玩,出门前你说“宝宝,帮爸爸把车钥匙拿过来吧”,她肯定可以找得到车钥匙,拿过来放到你手上,并高兴的说爸爸开车带我去玩!可能还会说一句,我想带上我的风筝!
但是,如果你说“宝宝,帮爸爸把哆瑞咪发嗦啦拿过来,我们就出门吧”,她能找到吗?她可能一脸茫然的还以为你在和她猜谜语呢!
这里的车钥匙、风筝就是具有语义性、视觉性东西,而'哆瑞咪发嗦啦'这样的音符,就不具备这样的视觉性和语义性了,无论是孩子,还是你自己都不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物体了!这样你能说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吗?
再让我们回到高山流水的故事!它可能还将我们带入到音乐欣赏的第二个误区!
音乐欣赏时,无论是听到雄壮高昂的声音,还是听到清新流畅的声音时,我们都想将它们场景化,形象化,哲理化,思想化,以致于无形中增加了我们欣赏的负担。
钟子期说当他听到雄壮高亢的琴声时,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他听到清新流畅的琴声时,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看到了吗?他用了两个“表达”,这个词语是不是特别的熟悉?我们可能从中学的语文课开始,就开始听到这个词语。老师们常会说:这段话,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高尚,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形象!
那么,当钟子期说这样的比比喻时他是真的看到高山,流水了吗?可能并没有,他不过是将琴声形象化,场景化了而已。
我们说什么思想,什么哲理,什么场景,什么形象,不应该是文学化,美术化的解释吗?假如我们硬将其和音乐对应,你说我们能懂音乐吗?
显然,如果我们想依照这样的思维去欣赏音乐,即便我们有幸听懂了,我们也要为此背负上沉重的包袱,一旦我们不能将其听到的音乐形象化,场景化,哲理化,思想化的话,可能就认为我们没有理解所听的音乐了!就会怀疑自己!假如是在音乐会上你可能就会认为这个钱白花了,假如你把你的你的这个感受告诉身边的人,他们可能用“装高雅,不懂音乐干嘛去浪费钱”来嘲讽你!
再让我们来看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常常会在网络论坛,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上看到有人专门设置了音乐解说这样的栏目,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解说吗?这可能会将我们带到第三个误区里!
音乐解说,就是想让我们在音乐欣赏时从音乐里找到概念性的东西,而且当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权威有不同时,我们往往会被告知“理解有误”,这也是我们欣赏经典音乐时的巨大障碍。
我们都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音乐的理解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也许,我理解的俞伯牙在弹奏雄壮高昂的音乐是在表达战斗中的战士们在冲锋陷阵,而清新流畅的音乐是在表达出使楚国这一路所见到的纯朴民风,美丽人间呢!
但是,我们有时会被权威迷惑,无法辨别谁对谁错,以致于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看到这里,你能认识到,我们为什么很想听懂经典音乐而不得吗?我想是时候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了!不妨一试。
END
这是一篇经典音乐讲座学习总结!感谢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么浅显易懂,风趣幽默且帮助解开心结的讲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