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人口体量千万级别的城市中,一个正常通勤外出的上班族,可以在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成千上万。
绝大多数时候,你是不大会关注到这些人的。偶尔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之中,人声鼎沸的商业街中,拥挤不堪的地铁公交中,你甚至可能还会偶有抱怨,为什么大城市里到处都会有这么多人,如果人少些就好了。
但与此同时,当你回到四五线小城市、县城乡镇时,你基本在非节假日中,在路上看到的都是中老年人。天色将将擦黑,街边的商贩就已经匆匆打烊回家,整个夜晚安静的出奇,没有所谓的夜生活可言。
你是否知道,你的命运和每天你在路上擦肩而过的每一个陌生人,都存在一种微妙的联系。
你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的本质,就是在为城市中的某些人提供某些服务。电力工程师、银行职员、公交司机、外卖小哥、超市收银员……你在城市里,每天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它们提供的服务,只是很多时候你并不会察觉。
如果你自己创业,是个生意人,那么你的消费者,同样也藏身于每天成千上万的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之中。这城市人越多,理论上你的潜在消费者就越多;这城市影响力越大,理论上你能接触到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机会也就越大。
所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和你一样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截然不同。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人中,谁会成为你的好朋友,谁会成为你的另一半,谁会在某个时间点,彻底改变你命运的走向。这是我所理解的,城市对普通人最重要的一个意义。
感性来讲,月是故乡明
从感情上来讲,月是故乡明,这句话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而言,始终都适用。
还有一句民间的俗语讲,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所以在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中,无论自己出生和生活的城市有多少的问题,始终都是不应该有任何非议的,尤其是来自“外人”的。
无论是大城市中的金碧辉煌,还是乡村中的阡陌纵横,事实上各有其美。中国大大小小数百座城市,每一座都有其不同的纹理、性格和故事,抛开所有数据,只凭感性来看的话,我不认为天底下有一无是处的城市存在。
在网络之上,每天关于两座或多座城市谁强谁弱的争执,从来就没有过停息。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会让他们感到生气和愤怒的,往往是有人对两座城市进行了“攻击”——他们的乡城和他们的家城,前者是他们出生的地方,后者是他们生活的地方。
其实这一点,就和男女之间谈恋爱十分相似。你所选择的对象,永远不可能是“最好”的,而且最好这件事情本身也不存在,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数情况下,你都是因为机缘巧合,甚至阴差阳错,你就选择了一个人,进而白头到老了。
城市,其实也一样。很多人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又为什么就再也没离开。上网去看一些资讯时,内心深处,始终都是渴望自己生活的城市被认可,被赞同,被夸奖。这个心理,就是若干年前,课堂上回答问题后渴望被老师表扬的孩子,近乎一模一样。
在过去几年我接触过的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我个人认为,北方人的乡土情结,其实相较南方人是更为浓郁的。这样的思维造成的影响,其实是方方面面的。
远的不讲,我就以自己为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我父亲所在的单位由于改制,所以他从原来按时上下班的生产岗位,变成了需要到外地跑市场的销售岗位。
站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看当时的情形,我们或许会感觉到,这其实就是“下海”的良机,当时正值计划经济全面衰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你现在看到的成功企业家,都是差不多从当时那个时间点把握住机会,成功改变命运的。
不过我的父亲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过于浓厚的乡土情结,使得他并没有在异乡把这份堪称人生重要“机遇”的销售工作做好,他总是很想家,怀念家里的老婆孩子。不久之后,他就告别了这份工作,返回了老家县城。自此以后,便再也没有出过远门。此后十几二十年时代沧海横流,但他却再也未能参与其中。
理性来看,争一保二,远观三四
讲完了感性,我们再来讲理性。
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父亲这样,无比眷恋家乡的舒适。很多人,尤其是出生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年轻人,他们都和我一样,从小就充满了强烈的危机感。
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深,你就约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堪称鸿沟式的差距。即使不为什么光宗耀祖、闪耀门楣、逆天改命,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让家人、让下一代过得更好一些的朴素愿望,也推动着非常多的年轻人,离乡背井,到大城市去打拼。
那么千里迢迢,外出打拼的目的是什么?短期来看,自然是赚到比在老家更多的钱,生活得更好一些;中期来看,是能够留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中定居,成为新市民,共享当地更好的公共资源;长期来看,是希望自己的命运和下一代的命运就此改变,能够提升既有阶层自然是再好不过。
数百座城市面前,如何选择?哪一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最优解?
为了更好地方便大家理解这个话题,我特意做了一个表格,是最新的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城市经济体量的前30强名单,接下来的讲解之中,我们会用到。
关于年轻人如何选择自己安身立命城市这件事,其实之前我是有介绍过的。考虑的,无非就是过去、当下和未来三个因素。所谓的过去,就是你自己的出身和家庭条件,这是客观限定条件;所谓当下,是你要看看现阶段哪些城市是你能够够得着,能够在当地生存下去的;所谓未来,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城市,起码要能够大致看到未来五到十年的大趋势,不要把未来错付。
择城法则
最简单一句话的法则,之前我将其总结为“争一保二,远离三四”。后来我觉得“远离”一词有些武断,因为很多人的客观条件,实在不允许他们去“争一保二”,所以我将后半句改成了“远观三四”。
这里的一二三四,其实就是大家所理解的一二三四线城市,虽然各个平台和机构的分级方式不完全一致,但是基本还都是大差不差的。一线城市四个,二线城市十几个,就是中国目前的实际区域经济格局了。
既然我上面贴出了一份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城市经济体量的前30强的名单,自然是一定有用的。同样还是“争一保二、远观三四”这句话,配合这份表格,大家还可以这么理解:一二三四,分别指名单上的前十、前二十、前三十…依此类推。
争一:就是要努力争取留在经济体量前十的城市中,这些城市,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是放眼中国各类资源最优越的地方。通俗来说,就是好的东西,谁都想要;说的再世俗一些,就是只要你出生在这些地方,便已经一定程度上赢在了起跑线。
按照2018年前三季度的最新城市经济数据显示,这十座城市依序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
保二:就是如果留在前十城市条件确实是不具备,那么就尽力保住身处前二十城市。这些城市当中,很多都是后起之秀,成长潜力十足,未来想象空间很大。
按照2018年前三季度的最新城市经济数据显示,这十座城市依序分别是: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郑州、佛山、南通、东莞、西安。
事实上,到了这里,如果我们再往下看的时候,就会发现榜单中20~30名的城市,分化已经很明显。一些城市虽然还位列全国前10%城市的阵营,但是它的排名是在连年下滑的。它们不少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问题严重,靠着前些年的老本,所以还能位列榜单。所以如果是要选择这些城市定居,一定要仔细观察。从经济增速上,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端倪。
还有一个问题是,即使是上文中我们已经圈出了20个优先推荐大家选择,而且按照二八法则,未来这些城市极大几率上会聚集全国越来越多资源。可是,20个的数量,似乎还有有些多,尤其是在20个整体来看条件都还不错的前提下。
所以第二个重要权重,就是等级优先。首都、直辖市、省会、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普通地级市,这些行政级别之间谁高谁低,同样也不需要再过多介绍。高行政级别城市,事实上就是用政府的信誉在为这些城市的经济和未来兜底。虽然仍旧不能避免还会偶发意外,但是起码可靠性上要高得多。
第三个权重人口体量,大家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相信多数人用脚走出的选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可以从榜单上清楚看到,top10城市的人口体量门槛,已经上升到了千万级别。top20城市的人口体量门槛,同样已经上升到了七八百万级别。这是未来城市博弈的筹码,更是致胜的利器。经济再不济,只要有这么多人每天衣食住行,这个城市经济也不至于崩到哪里去。
在左右两手同时扼住经济和政治两大利器后,大概率上,可以实现阶段性的安全。
城市为你打开一扇门,进而你的生命截然不同
城市只能为你打开一扇门,但是进门之后千条路,还是要由你选择。就像一线城市里也并非人人成功,很多神色黯淡的失意者同样随处可见。站在一群有钱人身边,有人会认为他们有钱和我有什么关系,也有人会想到如果从他们每个人身上只要赚一点点钱,自己都可以发家致富。
同时,我们也要感谢那些所有曾经辉煌过、繁华过,如今却因为种种原因落寞的城市。事物发展原本就需要更替,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点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这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而铭记的同时,也意味着不要沉湎过去,永远要先前看,向远看。用脚投票,把最好的时光和青春,用在最适合你的舞台之上,这样你才有更大的机会,体验更好的人生和世界。
最后,祝所有人感恩节快乐。
我们应该对国家、对时代心存感恩。因为它起码给了我们和平安定的大背景,给了我们可以自由人口流动的小背景,进而我们才有机会坐在这里,论道我们应该选择什么。
只要你还有选择的机会,这世界就远没有那么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