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颜真卿,很多学书法的,甚至是读过书的一定不会陌生。历史上唯一能够与王羲之的字处于同一高度的,就是他的书法。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1,实力
颜真卿出生的家族,自南朝以来就多出擅长书法的大家。而且唐代属于贵族统治,资源非常集中在那个圈子里,所以颜真卿承袭的都是门阀贵族。
他的老师主要有两位,初学褚遂良,后学张良,其间还受徐浩和李白等人的影响颇深。
因此,那个时代,说他是书法的集大成者也不为过。
苏轼曾言: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在颜真卿之前,书法界有一个统一的审美标准,即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然而到了颜真卿这里,则为之一变,宋代以后,学颜之风盛行。
能改变历史的审美标准,足以可见他是何水平。

但是这种种的高度是后世赋予的,在当时,颜真卿并不是最厉害的,公认的,有比他更厉害的,比如徐浩。
徐浩比颜真卿大六岁,官位也更高,唐代的诏书很多都是出自徐浩的手笔。
那么为什么,在后世,颜真卿的名望远在徐浩之上呢?
2,书因人重
当书法的水平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如何在进行比较呢?人们有个共识,那就是借助人品来衡量。
颜真卿的一生是很曲折的。
他一生经历四代皇帝,中进士后从小官做起,好不容易做到了大官后,因为其刚正的性格遭小人妒忌,因此被贬。
他不断的努力,终于回到了权利的中心,却又被贬…不断循环。
最后,70多岁,皇帝让他去干了一件必死无疑的事——游说叛臣李希烈。明知此行必死,他依然慷慨就义。
后世有人说,他不懂变通,总把自己陷于危难之地。但其实并不是。
尼采曾言:“一个人知道了为何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颜真卿整个家族,祖祖辈辈为皇帝尽忠,作为自我完成修身的人生理想。
颜真卿当然知道他为何而活,因此,死不足惜。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在纸上,留下了笔迹,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人心内之美)
他的字为什么魅力那么大?因为用心观看,我们能体会到他那全权用心,天真浑厚,无惧的力量,而这,正是照耀后代读书人的本质魅力与核心。

希望,带着这样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天地间,从颜真卿的字迹中得到力量,助力我们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