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人,偶而会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想不明白,说不出来,无奈,只能写出来喽!各位看官见笑~
阅读提示:本文7千字左右,18张图,大概阅读时间需10-15分钟。如果想“直捣黄龙”式阅读,请直接阅读第三部分,大概需3分钟。
背景简述
-
盒马鲜生:马云先生“新零售”概念的实践者
1)2016年1月15日,第一家店在上海开业;
2)2017年2月24日,宁波第一家店开业;
3)2017年6月9日,北京第一家店开业;
4)2018年1月5日止,上海已开业10家,北京已开5家,宁波已开1家。且计划今年将在北京新开30家新店,其中包括西直门、广安门、双井等商圈。 -
小米之家:纯线上销售的小米公司的线下布局者
1)2011年11月,第一家在深圳开业;
2)2018年1月5日止,北京13家,广东31家,上海9家,河北15家,云南4家,黑龙江6家,香港1家,台北1家。其他省份不再详细列出,保守估计全国已有超过100家。 -
京东7FRESH:刘强东先生的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开拓者
1)2018年1月4日,第一家店在北京的亦庄开业。 -
超级物种:腾讯投资永辉入局线下的开拓者
1)2017年1月,第一家店在福州开业;
2)2018年1月5日止,已经在北京、南京、上海、福州、深圳、厦门、成都共开出19家门店,预计还有新增。 -
言几又:有书,但不只是书店;有咖啡,但不只是咖啡店;有文创产品,但不只是创意集市;有画,但又不只是画廊。一家线下体验式消费的领航者
1)2014年3月,第一家店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开业;
2)2014年5月27日,成都店开业;
3)2018年1月5日止,相继在上海、天津开店成功。
各位看官是否发现,互联网企业不在专注其大本营(线上),而是纷纷布局线下,为什么?
按照由因到果的节奏,我们从下面这三个点来看:即从企业角度度、从用户角度看、“这不是你以为的线下”。当然,如果看官您不想知道因,只想得到果,那可直接阅读第三部分即可。
一、从企业角度看
1、线上的困局
我理解的线上困局,主要有四个方面:线上红利消失、线上获客成本增长、盈利能力不足、服务难以完成真正的闭环。
-
线上红利消失
中国互联网发展时代.png
咱们先来看看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5个阶段:
1)门户时代:连接信息与人。即出版社不再将纸媒作为其信息的载体,而是将线上作为其信息的载体,这样信息流动就更快、更广,且信息免费,自然获得好评。2)博客时代:连接内容与人。门户时代发布的信息内容,必须是出版社或专门的机构,限制了内容的形式、创造流程、发布时间等,因此博客来了,任何一个人均可发布内容,且内容千奇百样,更关键的是内容主还可与用户互动起来。此阶段已有社交的雏形,即博客主与用户也算是一种社交关系,但属于弱社交关系。
3)社交&电商时代:连接人与人、商品。社交先是连接人与人,包括了陌生人与陌生人、熟人与熟人等,将人们的线下关系搬到线上,并将它们更好的维系、互动起来;电商则是连接了人和商品,并延伸出来了物流这个基础设施服务。
4)O2O(线上和线下)时代:连接服务与人。此处说是连接服务与人,但线上本身也仅仅是负责信息的流动、人的互动,具体的服务还是由线下完成。
5)万物互联时代:连接一切。连接信息与人、连接内容与人、连接人与人、连接商品与人、连接物与物、连接人与物等。当前的我们就属于这个时代,前半段已经非常成熟,后半段处于萌芽阶段,相信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很快就能实现这一切。
看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想要单纯的在线上寻求突破,相信机会已不多,毕竟线上能连接的一切都连接上了。那如果您是“二马一刘一李”的话,该怎么办呢?。
-
线上获客成本增长
线上依靠免费、无边界、高效、互动、极致体验等思维,爆发式的吸引了海量的流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趋同、用户需求的变化,即使是免费、极致体验也吸引不了用户,因为目前的企业已完全可满足用户的所有线上需求,衣食住行、教育金融娱乐等无所不全。此时企业想获取用户,就需要大量的投入,比如新用户送现金、送体验卡等,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是就我们所说的获客成本高。 -
盈利能力不足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免费一直是互联网的核心驱动力,互联网企业均采用“猪毛出在羊身上”的思维来实现盈亏平衡,即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而企业盈利则靠出卖广告给广告商和提供用户特权来盈利。
逻辑上本身没问题,确实有出有入。但支出与收入是否可以达到平衡,这就是一大问题,尤其表现在一些投入巨大,产出较小的企业,比如视频网站,动辄一部剧需花上亿的版权费,且热度就1-2个月,如果在此期间不能快速的通过广告、用户特权来实现收支平衡,更要命的是为了盈利更多,不得不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但此举又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平衡就成了又一个新的难题,难以平衡,也就导致了很多视频网站举步维艰,最终只能“卖身”去背靠大树。 -
服务难以完成真正的闭环
O2O.png
互联网确实有诸多的可能性,可以连接一切,但衣食住行等基础服务还需结合线下,利用O2O(线上线下)结合来完成服务闭环,即互联网企业负责连接信息(或内容)与人,并下单,线下商家完成制造(或生产),再由互联网企业完成配送服务,最后再完成服务评价。初看确实完成了服务的闭环,但实际中间出现了两个主要角色——线上企业、线下商家,且整个服务的核心其实在线下。毕竟线下没了线上,依旧是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而线上没了线下,那就无法闭环,但线下的服务如何,线上很难控制,比如外卖的原材料是否新鲜、口感是否好等,均由线下控制,更不用说极致的服务体验,比如出菜的时间、菜品的包装都是非常影响服务体验。
2、线下的优势
我理解的线下的优势,有以下几个五个:完善的商业模式、自带品牌的宣传、自带有效的流量、完整的服务闭环、真实的消费场景。
-
完善的商业模式
1)用户:店铺3公里内的目标用户及其亲朋好友,选址一旦确认,用户也已确定;
2)盈利:清晰的盈利模式,即通过售卖商品或提供服务盈利,“羊毛就是出在羊身上”;
3)渠道:店铺即是自己的线下渠道,再辅以线上官网、天猫店等;
4)客户关系:通过线下与线下融合解决,比如自有会员体系、自媒体、官网等;
5)成本结构:成本结构固定,并可预计、评估;
6)关键业务与关键资源:明确的关键业务和关键资源。
开店伊始即是一个完善的商业模式,即使没有线上,照样可玩转。 -
自带品牌的宣传
成功开店即算是一种品牌的宣传,每天消费或路过的人均可做品牌的口碑宣传。 -
自带有效的流量
店铺选址成功后,方圆3公里内均是辐射范围,这些流量是自主形成的,无需投入过多获客成本,且进入店铺的用户均是有效的,因为从进入店铺那一刻起,就表示用户已做好消费准备。 -
完整的服务闭环
线下服务.png
-
真实的消费场景
真实场景.png
真实用户、与用户面对面的交流、用户真切的体验和感受产品、用户对品牌的真实感受、完整的消费流程、细致周到的服务以及真实的数据(用户行为数据、消费数据等)。
二、从用户角度看
1、用户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png1)功能式消费(大约40年以前)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包括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开放,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国内的改革。人们不再吃大锅饭,开始多劳多得,劳动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日渐好转,消费能力、消费欲望大幅提升。
黑白电视机.jpg
此时,
- 消费对象:以家庭消费为主;
- 消费目标:集中在家用电器、手表等有特别功能的产品,如电视可以看电视剧、新闻;手表可以看时间,不再需要根据日上竿头去估算。
- 消费顺序:缺什么买就完了
2)品牌式消费(大约25年以前)
转眼改革开放10多年后,来到90年代。第一波功能型消费已日渐衰弱,但经济条件却更上一层楼,于是以脑白金、三株口服液等为代表的品牌式消费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脑白金.png 三株口服液-农村AD.png
企业依靠着精准的产品定位、明确的目标用户、铺天盖地的品牌宣传进入市场;
消费者则消费能力升级,且功能型产品已得到满足,自然会加大对自我的投入,但消费选择众多,人们自然选择熟悉的品牌,觉得靠谱的品牌**。
- 消费对象:主要还是家庭式消费,但已开始向个人消费转移;
- 消费目标:开始转向非功能型的产品;
- 消费顺序:选品牌-->消费;
可惜,此类消费不会太持久,原因有三:
- 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前,无法触及、体验、感知产品;
- 产品本身效果难以量化,如脑白金吃多少、吃多久有用,谁也说不好;
- 随着时间转移,品牌渐多,优势弱化,消费者还是会陷入难以选择的境地;
3)体验式消费(大约15年以前)
品牌式消费的弱点日渐明显,第三波消费升级开始进场,即体验式消费,主要以百货大楼、Shopping Mall为代表。消费者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看个广告后,就选个品牌消费,而是进入真实场景体验真实的产品之后,再根据品牌进行消费。
比如想买电视,可以先去百货大楼里试看,屏幕大小是否合适,清晰度是否清晰,先看先体验,再决定买不买;
比如想买衣服,可以先去Shopping Mall挑选自己喜欢的,试穿之后再决定;
此时,
消费对象:彻底转向个人消费为主;
消费目标:主要是可以提升个人价值(包括附加值)的产品;
消费顺序:选品牌-->体验产品-->消费。
4)参与式消费(至今)
随着时代变迁,80、9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力,体验式消费已不能满足他们日趋高涨的个性化需求,也不再符合他们的个性主张,因此参与式消费开始进场,其中以乐高积木、宜家、小米为其中的佼佼者。
比如宜家发起储藏收纳习惯调查,再根据网友意见设计个性化的产品;或者由消费者自己DIY(Do It Yourself),购买、组装过程均只是简单的引导,更多的由消费者自己进行。
再比如小米系统一周一更新,每周会先发行Beta版让消费者试用,有问题、需求可以直接提出,专人收集、整理,再修改、优化完成后,再发布正式版,以此反复,不断迭代。
此时,消费者已不简简单单是体验产品和消费产品,而是在“设计”、“创造”自己的产品。
消费对象:个人消费为主;
消费目标:由自己参与“设计、创造”的产品;
消费顺序:选品牌-->参与“设计”、“创造”-->体验产品-->消费。
2、用户服务需求升级
伴随着用户消费的升级,其所需的服务需求也开始升级。
当没有产品时,需要有;
当有了产品之后,需要更多的产品;
当有了更多的产品后,需要有更多且更好的产品;
当有了更多、更好的产品后,需要极致的产品和服务;
当有了极致的产品和服务后,需要极致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服务需求升级.png
比如没有电视时,需要一台黑白电视即可;
当有了黑白电视后,需要有彩色电视;
当有了彩色电视后,需要更多的品牌高清彩电;
当有了更多的品牌高清彩电后,需要有送货上门、免费维修与清洗、免费(或低价)的海量内容、简单容易操作的系统等;
当有了品牌高清彩电,也有了送货上门等服务后,需要一台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品牌高清彩电,同时还得有极致的个性化服务。
三、这不是你以为的线下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话原本是说读书人的一种境界,用于此处亦恰到好处。
-
看山是山:70/80年代消费都是发生在线下,除了线下别无选择,企业对线下的态度也只能是“看山就是山”;
-
看山不是山:90年代开始,互联网企业开始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步壮大,而线上也变成了香饽饽,很多的传统企业亦纷纷入局,甚至许多的传统企业领导,开口闭口都在谈“互联网思维”,否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企业领导人。随着而来的是线下慢慢被人忽略,觉得局限性明显、天花板太低,自然对线下的态度就转变为“看山不是山”,潜在意思无非是“线下也就这么回事儿,估计不行了”;
-
看山还是山:2016年底,随着马云先生的一句“纯电商将死!新零售时代已来!”,并重金打造盒马鲜生,线下瞬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可线下已可能是早先的线下,自然企业对线下的态度就再次转变为“看山还是山”,即转了一圈发现,还是线下好啊。
当然,其实有不少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早就意识到线上的局限,开始布局线下,只是最明显的节点,还是马云先生的“新零售”说。
那线下到底是怎么个“看山还是山”呢?
1、线上线下彻底融合
线上与线下真正融合,不等同于“O2O时代”的线上线下,主要区别如下:
-
线上线下一体化:不再像“O2O时代”线上与线下是合作关系(一家玩线上,一家玩线下),而是一家既玩线下,同时也玩线下。这就好比盒马生鲜、京东7Fresh等与饿了么、美团等的区别一样。
-
重线下,轻线上:重心转移到以线下体验、服务为核心,而线上仅仅是给线下附能即可。
-
流量获取方式不同:“O2O时代”线上是线下的一个核心流量口,而现在线下不再依赖线上的流量,而是通过良好的选址、精选的商品、极致的服务来打造完善、自我闭环的流量体系。
更多区别此处暂先略过,下面会有更详情的介绍。
2、重构线下消费模式与场景
1)以前
-
商品种类:每家店铺就只专心做好自己的特长即可,如果是书店,那就只卖书,如新华书店;如果是咖啡店,那就只卖咖啡,如星巴克;如果是创意品店,那就只卖创意品;如果是发布会场地,那就专心做发布会场地的供应。
-
消费路径:进店,选择商品,购买,离开店铺。
消费路径(以前).png
-
停留时间:5-10分钟。
-
进店目的:购买商品。
-
品牌忠诚度:较弱。仅限消费与消费者的关系,除了消费时,再也不会想起来。
-
可替代性:较强。消费时也不一定会想起来,别的店铺更方便、更便宜,直接就去别的店铺。消费者对店铺没有太多忠诚度,更没有品牌的依赖。
2)现在:一家线下店铺不再只是出售商品,而是构建一个自然、舒适的体验环境,增加产品体验机会,打造一体化的消费路径,并辅以极致的服务。
-
商品种类:融合对消费者有关联的多种类,比如以书为核心,再辅以咖啡+创意品+画+新书发布会或签售会,且只做精品。
商品种类(现在).png
-
消费路径:进店,进入一个自然、舒适的环境,可站可做的体验产品,没有服务员盯着你。如果觉得累了困了,可选择一杯咖啡,休息片刻,也可与同行之人或书友交流几句;也可选择体验下其他相关产品,换一换思考方式,继续遨游自己的世界。最后,当你觉得真心想离开时,顺便买下自己刚才觉得心仪的产品。回到家后,依旧对此次消费念念不忘,自然少不了对朋友的一番安利。
消费路径(现在).png
-
停留时间:30分钟-3个小时,或更长。
-
进店目的:放松心情,释放情绪,交流,顺便消费。
-
品牌忠诚度:较强。消费者已不再把店铺仅当做一个消费的地方,而是作为一个不怕被打扰,也不会觉得寄人篱下的朋友家,且还有免费、舒适、自由的环境,自然品牌忠诚度就会比较强。
-
可替代性:较弱。随着品牌忠诚度的增强,可替代性自然会减弱。
3、重运营重投入,打造极致的体验与服务
采用重资产模式来做线下,即自己搭建线上平台、开设线下店铺,自己招聘人员、自己采购、库存、销售、客服等,线上线下一切都自己投入,自己运营,只为给用户打造极致的体验与服务。
比如盒马鲜生,自己采购,才能保证提供新鲜、美味的海鲜;
自己构建物流体系,才能保证3公里内30分钟送达;
自己搭建线上平台,才能为用户提供足不出户的购物体验,并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自己开设店铺,才能保证给用户提供体验产品的机会,并保证用户一体化的消费体验,即用户可自主选择购买海鲜,再由专业的大厨直接现场烹饪,再提供舒适的用餐环境,用户直接享用,如果食用过程口渴了,还可来杯鲜榨果汁,没吃饱还可来块新鲜牛排,最后一抹嘴走人,顺便不忘安利一下盒马鲜生。真正达到消费的最高境界“你拿着钱来即可,剩下的一切交给我”。
4、线上为线下保驾护航,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运营指导
有了线上的保驾护航后,在各个方面的运营中,不再仅仅依靠人去做主观的判断,而是依靠真实的数据,真所谓“只有数据不会说谎”;另外,线上也可让产品、折扣、活动等信息传递的更快、更便捷,弥补线下的不足;最后还可以利用线上维持与消费者的关系,并将他们活跃起来。
具体表现可见下图:
线上护航图.png
5、完善的基础服务
1)相对完善的物流服务
- 提高进货速度,减少库存开销;
- 线上销售的配送服务得以实现,包括保鲜期较短的水果生鲜;
2)相对完善的支付服务
- 让线上购买产品或服务成为可能,增加了销售渠道;
- 提高了线下支付的效率,甚至让线下自助购物成为了现实;
6、产品不再是大杂烩-精品策略
伴随着消费升级、用户需求升级、产品和服务升级,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日渐趋同,用户面对众多选择亦更难以做出明智的选择,因此精品策略就日渐重要,这种趋势在线上和线下均表现明显。比如小米手机,从建立之初就是走精品路线,创立至今方才到第六代,基本在1年左右一款;再比如盒马鲜生,有超市,但都是精选的商品;有猪肉,但只卖最好的肉;有牛排,依旧只做精品牛排;海鲜自不必多说,其本身就已经是精品的代表。
7、完善的营销和运营体系
1)营销体系: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过,再香的酒,没有一个好的营销体系,估计也很难有好销量,因此营销体系的搭建也成为了新型线下企业的重心。比如盒马鲜生,先是有马云先生的“新零售”的概念营销,再强行来一波立志“改变线上与线下消费”的概念营销,然后紧紧跟随着各种开店计划与开店成功的营销,现在估计但凡是个局中人都已知晓,至于局外人的你?现在也知道了吧。
2)运营体系
新型的线下主要由互联网人开启,而互联网人都非常重视运营,理所当然,耕耘线下也必不可少,尤其在线上的保驾护航下,线下运营更是如鱼得水一般。比如新型的线下会注重维护与消费者的关系,会设计一些活动和话题,让消费者活跃起来,参与进来;也会通过数据分析来调整产品策略、服务策略等。
四、写在最后
1、免责声明:本文大概1%的概念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下所写,如有侵权,马上删除;本文少量图片来自百度图片,如有侵权,马上删除。
2、本人才疏学浅,如有写的不正确、不全面之处,望见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