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唐风——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悦。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枢(舒shū)、榆(余yú)、栲(考kǎo)、杻(扭niǔ):皆为树木名。
隰(xí):指低湿的地方。
曳(叶yè):拖。娄:即“搂”,用手把衣服拢着提起来。《正义》:“曳娄俱是着衣之事。”
宛:通“菀”,萎死貌。
栲(kǎo):《毛传》:“栲,山樗(初chū,臭椿)。杻,檍(亿yì)也。”《传疏》:“山樗与樗不同。……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幅,或谓之栲栎。”
廷:指宫室。
埽(扫sào):通“扫”。
考:敲。
保:占有。
永:《集传》:“永,长也。……饮食作乐,可以永长此日也。”
山坡上面有刺榆,洼地中间白榆长。你有上衣和下裳,不穿不戴箱里装。你有车子又有马,不驾不骑放一旁。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享受心舒畅。
山上长有臭椿树,菩提树在低洼处。你有庭院和房屋,不洒水来不扫除。你家有钟又有鼓,不敲不打等于无。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占有心舒服。
山坡上面有漆树,低洼地里生榛栗。你有美酒和佳肴,怎不日日奏乐器。且用它来寻欢喜,且用它来度时日。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得意进你室。
山有枢,本篇以此为题,却未见有人对题有解,大多数的解释为,山有枢只是文中第一句的起兴之句,与文并无太多关联。首先,枢为树的一种,那么就是山上有枢树。以此为题,想必古人不会如此简单,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此篇被选入诗经,是唐风中的第二篇。那么先留个悬念,我们先看文。
本篇三章,重章叠句,层层递近,第三章不同,却是全文中的亮点,起引全文之大意。而从古至今大多学者都对本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
先说三章中第一句,山有枢,隰有榆:山指高山,隰指低谷。如果以山为阳,象征着光明,那么隰就是阴,象征着阴暗,此为阴阳相合,或是相对。另外,枢、榆、栲、杻、漆、栗这里全部指的树木。多数解释本句为起兴句,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三句,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衣裳,诗经中多引用,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车马,即车马。廷内,这里解为房屋,庭院。钟鼓,引乐器。酒食,即酒食。弗,不,不去做。那么这几句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你有衣服,不去拿来穿,你有豪车宝马,不去拿来骑。你有庭院,却不去打扫,你有钟鼓,却不去拿来演奏。第三章,你有酒食,为何不起歌听曲,用来鼓乐,且以永日呢?喜乐,永日,这两个词很有深意,前文可以说全部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曲折婉转,而这里就是重点。首先,喜乐,这里的喜,不是指一时之喜,一时之乐,而是用之以喜乐,用这些衣裳、车马、庭院、钟鼓等等来满足自身之喜乐,当然,并不是指物质,而是精神上的一种喜乐。要这种喜乐干什么呢?后一句回答了,以永日。永字,是延,延续之意,日,是日子,这里指代人生之日,也就是说人生百年,已属难得,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快乐呢,那么,就是及时行乐,以一日当百日而过,那么人生就可以得到永乐了。这就是文中作者的观点。
说得远了,再说回第二、三句的意思:第三章是对第一二章的深入概括,也就是说,你有这么多东西,为什么不把它们用起来呢?先解到此处,我们先看最后一句。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愉,欢欣,快乐之意。保,占有。入室,进入室内,这里指进入你的室内,引意为占有你的一切。意思就是,如果有一天你百年之后,那么你现在的一切,还不是要便宜了别人,被别人所占有,你能得到什么呢?
三章看过,其实文字很简单,作者在试图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及时享乐,可能是作者看到朋友如此富有,却不懂得享受,而进行劝戒之语。如果以此来看,那么,作者所言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有衣不懂得去穿,有车马不懂得去做?是吝啬吗?那么第二句,有屋不去扫,有钟鼓不去敲。由此推断,这个人应该不是一个吝啬的人,因为吝啬的人会非常爱惜自己的东西,怎么会不去打扫庭院,不去保养钟鼓呢?那么,只有一种可以,这个人一定是被某事所牵绊,没有时间去做这些事情,那么,好的解释是,这个人勤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在人生应当做出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在于如何享乐上。这就是与作者相对的一种理论。
那么,回头,我们来看题目,及第一句的山有枢,到底有没有它的意义。山与隰相对,是不是就是文的作者与文中所描述的人相对应呢?一阴一阳对一正一反。阳者对枢,象征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阴者对榆,象征及时享乐的人生观,价值观呢,所以,我认为以山有枢为题实则是表明一种态度,是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毛诗序》认为是讽刺晋昭公,说晋昭公“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埽,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
毛诗序解诗经一直都是从经的角度去讲,那么就将本文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引君王的两种态度,来对应国之喜忧。具体不再详解。
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此诗亦教人及时行乐,而以身后危言恫之,视《蟋蟀》更进一解。”
可见每个人都有不同之见解,不过总体来讲,还是劝人积极向善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