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茶之人。在茶场生长,每日饮茶是与生俱来的身体需要。小时候在茶场跟着家里人喝绿茶,随着成长和变迁,慢慢地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黑茶等等种类都一一尝试品味了,也会在旅行中寻觅不同风土所孕育的不同茶味,体验各地的文化与风情。
中国的茶文化确是世界翘楚,我们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茶品,还有天南海北的产地,但不论那种茶品和产地,喝茶的目的方式却基本类似,无非是解解渴,休休闲,养养生。在我们南方,更盛行的是喝喝茶,谈谈生意。在北方,人们谈生意可能更习惯于喝点酒,助助兴,但由于酒后容易忘事,也使得有“南方人喜欢喝茶谈事,生意越做越大;北方喜欢喝酒谈事,生意越做越累”之说,因此喝茶谈生意的方式也逐渐受到推崇。
最近去拜访一个客户,对方的总工知道我爱喝茶,珍而重之地泡了一份好茶来招待我。这份陈年普洱,茶汤红浓,茶韵丰富,留香甜蜜,让人愉悦,我不禁询问总工哪里觅得的好茶?总工神秘地跟我说,这茶难得啦,是朋友送来试饮的“金融茶”。我差点一口呛到,这“金融茶”是何方宝物?
细细询问之下,这“金融茶”原来是指代了如金融产品的普洱茶。我们喝到的这款茶,在去年7月份曾被炒到最高位110万元/件,最新价格是近90万元/件,而在2017年刚面市时,一件叫价不过3万元,也就是说,3年时间身价“暴涨”30多倍!一袋茶样50克,按整件的身价折算,价值3250元,分出7克冲泡,折合差不多500元/泡,而三年前这泡茶仅值十几元。
于是问题来了:十几元一泡的茶,与500元一泡的茶,差距究竟在哪里?
答案是醇厚度有变化,但没有30倍的奇异差距啊!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追溯起来,似乎很难有人准确说出“金融茶”这一概念出现的具体时间。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大约在2012年前后,由某大品牌茶商开始的经销商期货模式,把作为农产品的普洱茶市场“向前推进了一步”。
而这一模式,直到今天都未曾在其他茶类中出现。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少急于暴富的小商家,就想出来用“自己卖,自己买”的手法来抬价,并一度被普遍使用,导致普洱“期货单”交易量异常活跃的同时,普洱茶的价格也飞涨,于是就被形象地称为“金融茶”。
在我们广州的芳村区,全国规模最大、商铺最集中、辐射面最广的茶叶集散地,同时也是国内著名茶品牌的孵化地,现在最新的称谓被改为“茶叶华尔街”。整个片区包括23家茶叶批发市场及8处茶叶经营户集结地,占据全国普洱茶交易量的80%。跟普洱茶云南原产区的鲜叶交易氛围不同,这里是“金融茶”的汇集地,人们除了卖茶、喝茶,最重要的也就是“炒茶”。
在这里,同样演变出了“期货交易”这种独特的模式——只要有货单,就可以找茶客缴纳定金,但不做实际交易,等茶叶价格攀升后,由上一个茶客再卖给下一个茶客,如此循环往复、击鼓传花。商家这种把“金融茶”作为一个道具来进行击鼓传花式的炒作方法,就像十七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一样,最终崩盘后将损失转嫁到散户身上。
虽然“金融茶”的规模在几千亿级的茶产业里可以忽略不计,但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却不容小觑,近年茶圈最大新闻都是关于“金融茶”引发的种种纷争,对茶行业的发展是弊大于利。部分普洱茶在某些交易场所依然呈现着期货的属性,很多茶还没出品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市场预售价格,等到该款茶正式上市之时,其开盘价格有可能高于预售价格,也有可能低于预售价格,对于参与投资普洱茶“期货”的人来讲,已经背离了正常经销、消费需求。
普洱茶在没有被喝掉之前,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一直在工作,茶的品质是一直在变化。确实,20年前买的那饼普洱茶与保存到今天的这饼普洱茶,已是两个不同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品质更好、价值更高了,并因存世的数量更少,所以价格自然推高。这相当于消费者以物有所值的价格购买了一个新产品,这从本质上应该是与金融、特别是金融操作是毫无相关的。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喝一杯茶,让我们以单纯的初心,品味平淡无奇的树叶,远离一切虚幻泡沫,回归最自然的本相吧。
人间何处是仙境,春来镌枝采茶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