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标题所说,这是一本适合间歇性充电、但不适合通读的书,但不意味着这书完全无用,不过也必须承认它的可读性是有限的。
当你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或方法论去看的时候,可能会略感失望。
对于任何我读过的书,我个人认为都没有必要去强推。
但是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文字呢?我们的阅读水平和认知水平会通过阅读得到提升,同样,在写作领域,初创者也是值得鼓励的。
很多评分不高的书,大部分人连评论都懒得写,但是对于没读过的书友,他们通过什么渠道去了解这书到底是不是言之有物呢?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还有一部分书友在买这本书之前能够了解到相对真实的阅读体会,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书名所吸引,而赋予它过度的期待。
其实客观地说,这本书素材堆砌有点严重,和书名的契合度较低。内容都是由一篇篇短文构成的,而每篇短文中又都穿插了各种名言、名人案例、影视剧分析。
想要触及的点,有点多,但并不是能够完全触达。怎么说呢?像是催人向上的网文,内容不适印成纸张出版、也不适合被拿在手上细细翻阅。
但是,如果你偶尔需要放下手机、摆脱网络,但又不是太能耐得住性子去看那种逻辑关联较强的书的时候,就可以随手翻一翻,里面提到的内容、经验及观点的表达方式也是类似网络化的。
想放下的时候可以放下,在心理上也不会有必须要持续读下去或者一口气读完的那种压力。
我其实还是想多说几句,对于作者,不管他们写的东西怎么样,能出本书,是不是还是一件很酷的事呢?
那“放人家一马”,又如何呢?其实很多资讯平台的创作者都有把文章节选汇总成纸质书的经历,难道这些“网文”的出版,就意味着不值得吗?
换个角度,如果你随手写的日记有一天就被出版社的编辑看中了,想要拿来出版,难道你会说“我得对读者负责,这些内容不适合出书”,你会因为这些内容是网文、觉得出版了对读者不负责而去拒绝“出书”(成为不知名的小作家)这件事吗?
我想这种机会没有多少人会放过吧。但是当人们只是一名读者的时候,却好像特别不用顾忌作者的角度。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这类文集编成的书呢?
别把它当作思想家或是心理学家的作品来“拜读”,或想象。
这书拿在手上,如果你对它产生了失望的感受,那就准确地评估一下它的内容大概处于什么范畴。
我记得我曾经读过一本27岁的女孩写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却是觉得内容有点浅,但当我看到作者的年龄时,我还是会有点内疚,觉得是我对它抱有不该有的期待,才导致我对内容有些失望。
那么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是不是人们对作者就是会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呢?比如很多书的评论区都会有人说“原本以为这本书是写......的,结果竟然是......”
我更想说,作者做的是自己,并不是读者期待的那个作者。
如果你翻开一本书,读了10页或是20页,发现不如你想象中那么有逻辑,或是有理有据,那么你能不能重新认识一下这本书,重新关注一下作者在表达什么呢?
实在看不进去,可以直接放弃,但是别按照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真实的写作能力去做比较,否则,这种评价就太过主观了。
网友评论